药物研发投入高、周期长、竞争激烈。药企出于管控效率和成本风险等动机,在部分环节选用专业外包服务,CXO(医药外包服务)行业诞生,也令全球化分工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一个鲜明特点。 CXO具体是医药外包行业中为医药企业提供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等服务的一类公司。CXO包括三大主要环节: 1.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主要涉及药物的研发。 2. CMO(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合同生产组织,专注于药物的生产。CDMO也被纳入该细分领域。 3. CSO(Contract Sales Organization):合同销售组织,负责药物的销售。 美国CXO行业在上世纪70年代初具雏形,中国CXO则在近20余年逐渐发展起来。虽然海外龙头占据全球CXO市场主要份额,但凭借相关领域人才快速增长、人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即业内所称“工程师红利”,中国头部CXO获得海外制药巨头订单,也已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拥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该行业具有相对更依赖海外市场,并且二级市场情绪面较易受到龙头企业业绩影响等特点。
CXO曾被奉为医药板块投资的“黄金赛道”。2021年三季度时,A股市场最大医药主题公募基金中欧医疗健康,十大重仓股中有六家CXO;另一只规模较大的医药基金工银前沿医疗,十大重仓股中更有九家有CXO业务。 但如今,该行业要准备应战内忧外患:内有创新药投融资寒冬,外有美国立法施压。

创新药的“卖铲人”

被称为创新药的“卖铲人”,CXO业绩与创新药行业景气度、投融资活跃度息息相关。因而,当创新药行业步入“寒冬”,CXO同样承压。资本市场神经敏感,2023年12月4日,药明生物上午停牌、跌幅定格在23.79%,两地市场上,同属CXO赛道的上市公司股价则全天承压。无论属于CRO还是CDMO,业务侧重大分子生物药还是小分子化学药领域,相关公司同日普遍收跌。 这已非药明生物年内第一次因业绩预期不佳遭遇资金抛售,并“带崩”CXO板块。同年6月20日,市场曾关注到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在投资者开放日上透露的新签项目数,因该数据低于去年同期,药明生物曾单日大跌超17%,多家CXO跟跌。

龙头的海外布局

“走出去”的国内CXO,对海外环境波动风险,并非毫无防范。国金证券分析师黄岑栋对财新表示,国内一些CXO企业已有大量海外产能部署,“这方面机动的空间也是存在的”。 中国CXO主要在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哪些方面融入国际产业链?业内人士介绍,一是生产环节,承接国际订单转移;二是临床试验,头部CXO在美国、欧洲都有布局;三是国内的动物模型企业,也开始在美国有并购动作。
CDMO海外扩建产能动作较明显。2022年7月19日,作为国内大分子CDMO龙头的药明生物宣布,将在新加坡新建一体化CRDMO服务中心,包括生物药研发服务中心和大规模原液及制剂生产厂。该基地建成后预计将创造1500个研发和生产专业岗位,并将在2026年为公司新增12万升生物制药产能。
一体化服务平台药明康德也同时披露将在新加坡建设产能的计划。药明康德向财新表示,其将在新加坡新建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将为小分子、细胞和基因疗法的药物发现、工艺开发、商业化生产和实验室测试提供综合服务。 2022年上半年,药明生物72.06亿元收入中,超过四分之三来自海外地区,其中北美地区收入38.96亿元,占总营收的54.06%。药明康德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7.56亿元,同比增长68.52%,海外收入占比超八成;其中美国客户收入119.09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04%,远高于总营收增速。
康龙化成则在收购海外产能方面动作频频。包括为发展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业务,完成对Absorption和ABL并购,两笔交易花费超19亿元;2022年又先后收购了位于英国和美国的原料药基地,进一步布局全球小分子生产服务能力。2022年半年报显示,康龙化成全球20个运营实体中,11个在美国和英国。
承接辉瑞新冠口服药CDMO大额订单的博腾股份、凯莱英,2022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分别达到94.02%和86.21%。另外,博腾股份旗下,博腾生物也于2022年正式启动海外市场拓展,部署在北美的工艺开发和分析检测实验室能力。

海外政策风险挥之不去

当地时间2022年9月14日,美国白宫举办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峰会,宣布多部门和机构将利用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推进总统拜登一项支持本土产业的行政命令。总统拜登于9月12日签署的这项行政命令,在白宫方面提及,“美国过分依赖外国材料和生物生产,过去对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关键产业的离岸外包,威胁到美国获得重要化学品和原料药(API)等材料的能力”,并称将推动美国生物制造的进步,以美国国内的供应链取代国外的脆弱供应链。中国CXO公司股价应声重挫,多家CXO股价创下阶段性新低。 这并非中国CXO首次经历资本市场的类似惊扰。2022年2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公布将33家中国实体列入“未经核实清单(Unverified List,UVL)”,药明生物位于无锡和上海的两家实体出现在清单中,致使“药明系”个股一时重挫。
海外营收占比较高的CXO企业,受海外需求端因素影响较大,二级市场对于海外监管或政策变动也更为敏感。 为降低海外风险,中国龙头CXO企业已前瞻性部署了多个海外基地,以保证全球化供应体系的安全稳定。业内人士举例,“比如药明生物在爱尔兰、德国、美国均建有多座生产设施,并且计划在新加坡投资建设一体化CRDMO服务中心;药明康德的大部分CGT产能布局在美国,并宣布计划在新加坡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预计在未来十年累计投资20亿新元用于新基地的建设,从而更好地为全球合作伙伴赋能;康龙化成在Absorption和ABL的并购后,又先后收购英国美国的原料药生产基地等。”

八年缓冲期倒计时

当地时间2024年5月15日,美国众议院监督与问责委员会(Committee on Oversight and Accountability)听证会上,针对中国等对手国家的《生物安全法案》议案获投票通过。 该议案是此前《生物安全法案》议案(H.R.7085)的更新版本。前版本拟将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商业运营威胁国家安全,不得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 新版议案中,最受行业关注的修订是,增加了“缓冲期”相关条款。其拟将要求医药公司与“受关注的”生物医药公司脱钩的日期,定于2032年1月1日之前。也就是说,如果最终法案照此生效,“药明系”等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将有距今约8年的缓冲期。
增设海外机构、适当分拆等,被认为是中国CXO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可能举措。《生物安全法案》议案出现前,中国CXO的海外政策风险已是受到业内重视的话题,包括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在内,国内多家CXO都有“出海”新设产能、建立子公司的举动,意在贴近海外客户、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