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激烈的电动化竞争,“日本汽车必须要赢”。在10月25日举行的东京车展上,身兼丰田汽车会长和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会长的丰田章男说。 在这届展会上,丰田、日产、本田等日本企业展出的重磅车型几乎都是电动汽车,这无疑体现了它们应对竞争的决心。 但日本车企还是慢了半拍。汽车产品周期较长,参展车型的量产时间普遍设定在2025年或2026年。在中国市场,日系车企由于转型缓慢已经集体感受到了寒意。

日系车在中国市场遇冷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前九个月,中国共销售乘用车1813万辆,同比增长6.7%;新能源汽车是增长动力源,同期销量为627.8万辆,同比增长37.5%。中国企业获得了最大的市场份额,日系车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2023年前九个月,日系车的市占率从2022年同期的19.1%滑落至14.6%。
近期日本车企在华有所布局,例如东风集团和日产汽车的合资公司宣布启动新战略规划、斯巴鲁取得中国公司全部股权等。
另外也有一些日本车企选择了暂时放弃,例如广汽集团发布合资公司广汽三菱重组方案,计划接手日本三菱所持股权,广汽三菱工厂将用于扩充其自主品牌埃安的产能。

海外阵地遇袭

在海外市场,日系车企也感受到中国同行的压力。2023年上半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东南亚成为另一片希望之地,中国企业蜂拥而至。11月4日,上汽集团宣布在泰国当地生产的电动车型MG4下线。10月17日,长安汽车宣布将投资近18亿元在泰国建厂。3月,比亚迪称其泰国工厂已经奠基。 当地业内人士称,日本企业在东南亚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本土化能力,中国企业在燃油车市场与日本企业抗衡几乎没有胜算,电动汽车才能带来差异化优势。
以泰国为例,泰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前九个月,当地汽车销量为58.7万辆,同比下滑7.4%;而电动汽车销量逾5万辆,同比增长4.2倍。同期,比亚迪共在泰国销售电动汽车超过1.8万辆,在当地纯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达到35.6%,在泰国全部新车销量中占比也达到3.1%。

加大美国投资

中国企业“出海”计划瞄准全球,今后无论在欧洲、拉美还是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车企都将看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可能只有美国是个例外。 早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时,美国就宣布对中国汽车加征25%的关税,至今仍未取消。《通胀削减法案》问世后,中国企业更加担忧美国政策风险,在开拓海外市场时自觉规避了美国。
日本车企在美国得以暂避中国车企锋芒,但竞争环境也不轻松。特斯拉(NASDAQ:TSLA)在美国一家独大,2023年前三季度占据56.5%的市场份额。特斯拉长期计划是到2030年实现年销量2000万辆,这是丰田汽车目前销量的2倍。
日本企业原本就在美国建设了大量汽车工厂,在当地具有先天优势。美国电动汽车销量目标规划和《通胀削减法案》陆续公布,日本企业立即着手在美国大举投资建设电池和电动汽车相关产能。 2023年10月31日,丰田汽车宣布新增80亿美元投资,扩建其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电池工厂。该工厂总投资已达到139亿美元,建成后将拥有14条电池生产线,年产能超过30吉瓦时(GWh)。 日本企业也把美国作为其电动车型主要目标市场。2022年2月,日产汽车宣布扩建改建一座位于密西西比州的组装厂,用来生产电动汽车。到2030年,该公司要在美国推出累计15款电动车型。

日企们的改变

2023年6月,丰田汽车举行技术说明会,介绍了众多未来会搭载在量产车上的技术和功能。这是丰田汽车近年来首次全面对外展示技术储备。 同时它还在着力研发全固态电池。10月12日,丰田汽车宣布与日本出光兴产公司合作开发固态电池电解质,致力于2027年至2028年量产上车。 丰田汽车固态电池量产已经数次跳票,这次发布的时间表也不排除会继续推迟,但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教授薄首行认为,丰田积累深厚,“如果固态电池量产,很可能会由丰田率先实现”。 据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柏祥涛介绍,在全球相关专利排名中,丰田汽车和出光兴产分列前两名,而且丰田的专利数量比其他排在前十位的机构加起来还要多,确实是“遥遥领先”。
在东京车展上,内田诚也特意强调了日产汽车在电池技术方面的积累。日产是汽车业自产自研电池的先驱,电池研究持续了35年。 内田诚介绍,日产汽车计划在2024年启动固态电池试点生产,并在2028年之前实现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