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苹果公司几乎没有自己的工厂,但它的手机、电脑和其他产品畅销世界各地。苹果与其代工厂、供应商组成的庞大产业链是贸易全球化的最典型代表之一,市场也给了它专有的名字——“果链”。 在苹果公布的2021财年前200大供应商中,中国大陆企业占据40席,仅次于中国台湾的46席。“果链”企业中不乏A股上市公司,其中有的企业正是靠着苹果成长到市值上百亿元。

“苹果依赖症”

不少“果链”企业对苹果的依赖不断加深。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规模不大的一个厂进入苹果供应链后会全力供应苹果,对其他客户支持就弱了。苹果很可能成为公司营收惟一的支柱。”例如,来自苹果的业务在立讯精密的营收中占比超七成。 立讯精密的“苹果依赖症”加重并非个例。歌尔股份来自苹果的营收占比亦从2019年的40.65%上升至2021年的42.49%;蓝思科技来自苹果的订单占营收的比例,则由2019年的43.07%上升至2021年的66.49%,为历史最高水平。 玻璃盖板制造环节也成为中国“果链”最依赖苹果的一环。蓝思科技、伯恩光学包揽了全部的苹果手机玻璃盖板订单,两家“果链”企业订单占比多年维持在6:4,均有超过六成的营收来自苹果。 领益智造、长盈精密、东山精密的第一大客户也是苹果,苹果订单对它们的营收至关重要。

“果链一哥”

立讯精密作为产业链代表企业,深度参与iPhone、Air Pods、Apple Watch多产品线及零部件、模组和组装等多个环节。因此每当苹果有减产“砍单”或交付新订单的消息时,立讯精密的股价都会有波动摇摆。

布局越南印度

“果链”企业还需要配合苹果到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投资布局,中国台企落地印度的进度就较快。2018年之前,富士康在印度就有工厂,随后中美贸易战开打,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跟随客户苹果、小米的脚步,正式把印度作为生产基地。 与台企相比,中国大陆企业在印度规模生产的企业相对寥寥。中国大陆供应链企业无法在印度扩张的一个原因是,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政府加强了对中国从手机厂商到应用服务商的审查,并收紧了针对中国企业的准入许可。据彭博社2023年1月的报道,印度政府才批准了中国“果链”企业立讯精密、舜宇光学、裕同科技在印度的扩张许可。 除了蓝思科技,目前在越南设厂的中国”果链”企业还包括了立讯精密、歌尔股份、领益智造、美盈森、伯恩光学、裕同科技等企业,业务也逐渐从组装向上游零部件延伸,包括玻璃盖板、结构件等。

纷纷布局“车链”

为摆脱“苹果依赖症”,“果链”企业一方面寻求拓展消费电子新客户,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扩张;另一方面开始向消费电子以外业务布局,智能汽车相关应用是主要方向。 “2022年开始,手机供应链厂商开始加速上车,但多是生产一小部分可复用的产品来增加汽车客户群体,真正定位汽车供应链的厂商并不多。” 立讯精密是最早上车的“果链”企业之一,早在2008年就有汽车连接器相关业务,随后通过收购逐步涉足汽车线束、汽车电子、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等领域。 2020年才加入“果链”的闻泰科技,也同样通过收购打入汽车供应链。2018年,闻泰科技收购了主营汽车半导体的安世半导体,维持独立运营。闻泰科技CTO、汽车BG负责人高帅告诉财新,内部成立车业务团队是在2020年,闻泰看到了传统油车向智能化电车转变的机会,希望复用安世半导体的产品和客户资源。 但2023年,英国政府以“国家安全”要求闻泰科技剥离此前收购的安世半导体,美国半导体公司Vishay将出资1.77亿美元接盘

退出“果链”之后

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当下,中国大陆厂商亦面临不可抗风险。2020年7月,美国政府将“果链”企业欧菲光子公司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列入“实体清单”。欧菲光不得不出售手机摄像模组业务以挽回损失,并于2021年3月正式退出苹果供应链。 失去苹果后,欧菲光业绩暴降:2021年营收同比下滑52.75%,至228.44亿元,归母净亏损也由上年同期的19.45亿元扩大至2021年的26.6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