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ChatGPT推出以来,多家企业纷纷推出大模型。技术高歌猛进的同时,ChatGPT和其相关的AI技术侵犯用户隐私权、肖像权、著作权等新闻也时有传出。在法律伦理问题骤然上升之时,全球立法者也在发力AI相关监管政策的制定……

AI技术面临各类数据、隐私纠纷

当地时间11月1日,美国知名演员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Johansson)的代理律师发声,称一个名叫“Lisa AI”的 APP 未经许可,就在AI生成的广告中使用了约翰逊的名字和肖像,准备采取法律行动。 而在今年 9 月,包括电视剧《权力的游戏》原著——《冰与火之歌》作者 George R.R. Martin、《神奇女侠》漫画创作者之一Jodi Picoult在内的美国17名著名作家以及作家组织Authors Guild因版权问题将OpenAI告上法庭,要求禁止OpenAI未经授权使用版权作品,对已侵权的内容按每本书15万美元的价格赔偿作者。

国际社会为监管努力

11月1日,全球首届 AI 安全峰会在英国布莱切利园举办,中国、美国和欧盟在内的 28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布莱切利人工智能安全宣言》(Bletchley Declaration)。宣言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的滥用风险和失控风险,这也是全球第一份针对人工智能的国际性声明。
欧盟早在2021年4月就推出了《AI法案》草案,号称将成为“世界上首个AI法条”。但草案推进迟缓,直到2023年才转入快车道。6月18日,欧盟议会宣布,《AI法案》进入最终讨论阶段。 美国对AI监管动作稍缓,多个政府部门正在分头研究对策。白宫方面,根据美国国会通过的《2020年国家人工智能倡议法案》(NAIIA),特朗普政府在2021年1月建立国家AI倡议办公室(NAIIO),负责统筹AI政策事宜。 全球范围内,英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均在考虑或拟定AI相关法律。

中国在AI立法方面的努力

2023年1月10日起,中国开始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下称《规定》)。在《规定》实施之后,4月11日,中国网信办又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7月14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正式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已自 8月15日起施行。这是世界上首个生成式 AI 管理办法的法规。 《办法》明确,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

学界和业界专家讨论

英伟达CEO黄仁勋把 ChatGPT 称作“AI的iPhone 时刻”。但是,也有不少行业人士表达了担忧。据报道,全球第一所AI大学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的校长刑波认为,由于GPT未来版本的发展方向不明,也就意味着它带来的变化可能远远不是“AI的 iPhone时刻”,而是更深、更根本的改变。 德恒律师事务所美国硅谷办公室律师朱可亮对财新表示,AI发展速度很快,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令开发者本人都不清楚生成的答案从何而来。因此,这对立法者设定行业标准和监管内容来说,是一大挑战。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在立法的讨论之外,也需要考虑到相关法规在技术层面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