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金额高达百亿元的供应链金融骗局——“承兴系”罗静案,于2019年6月案发。时隔3年多,2022年11月一审宣判,罗静被判无期徒刑。 据财新了解,2024年1月5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承兴案”作出二审裁定,驳回罗静、罗岚以及数名“承兴系”员工的上诉,曾有商界木兰之称的“承兴系”公司实际控制人罗静犯合同诈骗罪、向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维持无期徒刑的一审原判;“承兴系”资金部负责人、罗静的亲妹妹罗岚维持有期徒刑十七年六个月的一审原判。
但这一案件掀起的波澜,直到2024年仍未平息。 在这场骗局里,昔日“商界木兰”、“女企业家”罗静是怎么骗了所有人的?“踩雷”这场骗局的诺亚财富又诉京东等公司连带承担35亿余元损失,京东火速发表声明回应称遭“恶意起诉”,受害者究竟是谁? 我们综合财新报道、企业信息,助读者厘清这场“罗生门”里的各方角色,看清事件来龙去脉。

各方角色

罗静和她的“承兴系”

罗静还曾实际控制另一家港股上市公司——承兴国际控股( 02662.HK )。2021年1月,承兴国际控股更名为“美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同年9月,美好发展取消上市地位。
自2015年左右开始,罗静以广州承兴、广东承兴为融资主体,凭借对苏宁、京东、中国移动等知名公司的应收账款,通过多个资产管理平台公开募资,单笔募集资金在数千万至数亿元不等,年度收益率集中在7%—10%之间。 据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踩到罗静这颗“雷”的发行机构或管理人包括多家非银机构和第三方理财公司,其中近年来与罗静业务往来较大的,是歌斐资产、摩山保理、云南信托、湘财证券。仅这四家目前的未兑付余额就在90亿元左右,包括歌斐资产34亿元,摩山保理28亿元,云南信托15亿元以及湘财证券十几亿元。 令金融业界好奇的是,罗静有何特殊能力,怎样骗过多家金融机构风控部门的眼睛?

诺亚财富和歌斐资产

2019年“承兴系”风险端倪初现、罗静被拘,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财富管理机构——诺亚财富(NYSE:NOAH)主动报警。诺亚自称为专注于高端财富管理和大类资产配置财富管理机构,累计配置规模超过6000亿元,为资产管理公司歌斐资产的母公司。
2022年诺亚在港股第二上市。在港股招股书中,将踩雷“承兴系”案件列入了可能会影响品牌声誉的风险因素之一。 彼时诺亚透露,此案中共有818名公司的客户受到影响,有关应收账款未偿还金额达到人民币34.155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有595名客户接受了公司偿还方案,占相关客户的72.7%,对应资金约为人民币25.749亿元,占原本未偿还资金总额的75.4%。
2023年11月,诺亚与“承兴系”等公司的另一起诉讼开庭。 不过这次坐在被告席上的,既有“承兴系”公司,也有京东。该案此前的案由为保理合同纠纷,后原告方诺亚改以侵权责任纠纷为案由起诉,诉请要求京东等公司连带承担其在“罗静案”被认定的全部损失35亿余元。

其他“踩雷”机构

“踩雷”罗静案的,除了诺亚财富,还有摩山保理、云南信托和湘财证券等非银和理财公司。 摩山保理为“中植系”背景,发行的产品主要由同为“中植系”旗下的恒天财富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代销。摩山保理成立于2014年4月,注册资本1亿元,最初中植资本持股九成,后通过法尔胜( 000890.SZ )间接持股摩山保理。

京东前员工被批捕

11月末,京东被诺亚财富诉请承担“承兴案”连带损失后,12月4日,京东发言人官微发布声明称,“承兴案”中,京东作为毫不知情的受害者,被卷入历时四年的恶意诉讼中,公司的声誉和权益遭受重大损失。 京东还在声明中表示,在承兴系合同诈骗过程中,承兴系公司用假冒的京东公章、假冒的京东员工、假冒的京东系统和虚假的交易数据…… 但针对京东发言人的声明,12月4日当日,诺亚财富亦回复称:该案件发生于4年前,并于近期开庭审理,在此司法审理的关键时刻,对京东集团突然发出该份情绪激烈的声明表示不解……
2019年案件暴发伊始时,就合同真实性而言,诺亚旗下的歌斐资产指出,承兴国际相关方为京东供应商,双方存在大量长期交易;但京东称广东承兴只是普通供应商,在京东有一定的业务。京东一名负责采购的人士也确认承兴并非京东很大的供应商。苏宁有关人士也对财新记者证实了与承兴相关方有业务往来。 “承兴案”暴发后的2019年8月,京东3C事业部前员工许某某被批捕,涉嫌合同诈骗,被捕与此案有关。

苏宁和“刷单”潜规则

苏宁与京东类似,一方面都承认与“承兴系”有业务往来,但都否认参与或知晓后者的应收账款融资行为,将金融机构交来核验和对质的相关融资合同斥为“假合同”。
但这些被指伪造的单据,透露了另一个罗静和电商平台之间的秘密——或许她一直在帮电商平台虚增销量,即行业所谓的“刷单”潜规则。 根据财新记者掌握的部分证据,苏宁或涉嫌借罗静旗下公司来回进出货物,疑为虚增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