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两年来,北交所不断完善各类交易制度,上线各类产品,也承继了新三板的注册制规则,但依旧不温不火。2023年9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又称 “深改19条”),被视为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以来最全面的一次革新。能否助力北交所真正活跃起来?
阅读最新周刊报道
弱流动性现状
随着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增多,新股破发现象越来越频繁。北交所紧急调整发行底价制度,允许发行人将发行底价调整为最低每股净资产,但效果平平。
截至10月27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225家,且市值较低,与沪深交易所完全不可相比,开市以来日均成交为10亿元左右,不及沪深市场的零头,日均换手率低于1%。市场普遍认为北交所流动性不足,并反向作用于发行端的不合理估值折价,进一步引发萎靡的市场成交。也有观点提出,应该更多引进优质上市公司,没有好企业就不会吸引资金。
“深改19条”新机遇
“深改19条”提出,允许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北交所上市。“这是最让人浮想联翩的内容,也就是说达标企业可以直接申报北交所,不用挂牌新三板。具体指标一般涉及利润、收入、估值等,抑或是‘专精特新’‘小巨人’身份。”一位投资北交所的私募人士表示。
目前,工信部公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细分单项冠军有2000家,超四成企业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这也是被寄希望盘活北交所的源头。北交所现有224家上市公司中,有46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此外,新三板发行条件中“已挂牌满12个月”的计算口径变为“交易所上市委审议时已挂牌满12个月”,执行标准也有改进。不过,直接IPO的预期并不等于放松监管。一位中部券商北交所业务负责人表示,从近一两个月申报企业的感受看,北交所审核尺度丝毫没有放松。
“深改19条”将改善北交所市场流动性作为重点。一方面,大力推进投资端建设,通过扩大投资者队伍、优化投资者结构、提升投资者参与度,为市场引入更多增量资金。允许私募股权基金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其上市前已持有的北交所股票,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投早投小投科技”。个人投资者门槛方面,虽未直接降低50万元资产要求,但也推出了科创板与北交所投资者互认制度。
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交易机制,更好地发挥做市商和融资融券等制度功能,提升交易活跃度。2023年2月北交所引入做市商制度以来,共有15家券商开通北交所做市权限,做市交易金额约占做市标的股票成交总金额的6%。“深改19条”在改革发行底价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优化新股发行战略配售安排,放宽战投家数和持股比例限制。
机构配置比例有待提高
目前,北交所有11只主题基金和12只指数基金,公募基金参与力度还有待提升。2023年二季度,在公募基金配置中,北交所标的占比仅0.1%;截至10月24日,北证A股占全部A股的流通市值为0.2%。
(点击下图可进入财新数据公募基金库)
true
flexible
1
【数据深阅读】上市制度全面革新 北交所迎来新机遇
https://file.caixin.com/static/mh5/images/prologo.jpg
https://deepview.caixin.com/event/EVENT.000000106.html
https://file.caixin.com/static/mh5/images/prologo.jpg
【数据深阅读】上市制度全面革新 北交所迎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