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生物医药投融资开启下行周期,伴随一系列IPO(首次公开募股)破发,中国创新药企“入冬”。融资、挣钱、省钱,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正在竭力穿越周期。

资本市场寒意持续

今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一级市场融资总额再次下降。动脉网研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一级市场融资总额达到411亿元,同比下降约40%,与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则超过50%。
医疗健康二级市场在今年春节前后曾迎来短暂回暖,然而久违的行情并未持续。截至2023 年第三季度末,上证医药生物指数较1月底高点下跌约20%……详细>>
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第三季度末较今年2月初高点位置下跌超过40%,重新跌回2022年内最低水平……详细>>
赶在下行周期前上市的部分企业已风光不再。以港股市场为例,部分 18A 公司股价距此前高点下跌 超 80%,市值一度跌破 10 亿港元甚至 5 亿港元大关。

并购潮难出现

相较于IPO,并购重组、私有化甚至破产清算也是投资人退出的方式。从擅长以并购扩张的企业来看,“复星模式”最具有代表性。据财新不完全统计,2017 年以来复星医药披露过的对其他制药公司股权投资、收购事件涉及以下企业。
除了以上企业,还包括Gland Pharma、汉霖生技、Tridem Pharma、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 有限公司等。
但部分投资者所期待的中国创新药行业并购重组大潮并未来临。据德勤报告,2021年为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并购交易大年,全年交易数量达262宗,较2020 年增加 71 宗。但自下一年起,行业内并购活跃度下降,2022 年上半年交易量为99宗,同比减少16起。
即便坐拥百亿现金的行业巨头,并购扩张也并非是现实需求。
上述企业扩充管线的主要方式,依然以产品层面的商业交易为主。

创新药企出海

和黄医药(00013.HK)采用“借船出海”策略,选择诸如阿斯利康、武田等跨国药企合作开发海外市场。和黄医药上半年总营收达 5.3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4%;实现净利润约 1.69 亿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 约 1.63 亿美元。与武田合作并收到费用是和黄医药扭亏的关键,全部应收中约有 2.59 亿美元为今年1月公司向武田转让呋喹替尼除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以外权益所得首付款。
与“借船出海”相对,百济神州(688235.SH;06160.HK;NASDAQ:BGNE)是当前为数不多在海外自建团队并实现规模化产品销售的中国创新药企业。
企业渴求更为灵活的产业和市场政策刺激投资、助力“出海”。例如,打通创新药品准入、价格支付倾斜、增加市场支出投入等。当下如火如荼的大湾区药械合作也被认为或是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的另一种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