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欧盟宣布对产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正式开始反补贴调查,调查期预计不超过13个月。欧盟认为,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从政府补贴中获益,使得产品价格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大举出口欧洲,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损害了欧盟汽车工业企业的利益。 同时,欧盟中国商会表示,欧委会调查没有基于欧盟产业界实质性申诉,未充分考虑调查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及双边经贸关系带来的损害。此外,欧委会夸大了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对欧盟市场的“损害威胁”。

欧洲为关键增量市场

贸易逆差是欧盟此次发起电动车调查的动因之一。中国汽车出口近年来快速增长。 欧洲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关键增量市场。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整理的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纯电动汽车33.8万台;2023年前八个月出口33.9万台,已超过去年全年。
过去两三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从1%提升到8%,按照这种增长势头,欧洲汽车工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欧委会认为,中国对欧盟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速度加快,2025年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可能由目前的8%升至15%。 与此同时,在中国本土市场,由于中国车企电动化转型步伐领先,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逐渐提升,不断挤压外资品牌市场份额。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54.6%,为历史新高点。过去十年,欧洲进口汽车在中国市场份额已从2013年的约2.9%跌至2022年的1.8%,对应2022年进口量已跌至50万辆以下。
目前,从中国向欧盟出口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国内车企;另一类就是特斯拉等在华生产的外资或合资品牌。
尽管多家中国车企均已布局欧洲市场,但它们出口体量均较小,仅上汽集团规模较大:上汽集团曾披露,2022年其在欧洲(含英国)的出口量超过10万辆。

产能过剩 “出海”风险加大

进入2023年,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痛点,导致供给侧竞争剧烈、价格战频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2.7%。不少中国车企希望“出海”开拓新市场,尤把利润率较高、市场成熟度高的欧洲视为目标。欧洲本地汽车产能不足、制造成本走高,而市场对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正处于电动化转型加速期。ACEA数据显示,2023年8月,欧盟纯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首次超过20%,去年同期仅为11.6%——而今年同期,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30%,其中纯电动汽车渗透率约为23%。
在地缘政治经济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中国车企“出海”面临着政策不确定风险加大等严峻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以来,欧盟已多次对中国商品进行反补贴调查,光伏组件、电动自行车、玻璃等商品最终均被施加反补贴税;而这次针对电动汽车的调查风暴或将更加复杂。
不少业内人士向财新表达担心,认为本次调查结果最终大概率会征收反补贴关税,这将削弱中国电动汽车在当地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