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NASDAQ:AAPL)在近日的新品发布会上,再次重申其所有产品将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净零影响,引发市场关注。事实上,以“果链”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及供应链,外贸出口等外向型企业,背负更多社会责任的央国企,运营高耗能数据中心的互联网公司等,越来越多企业以用能成本攀升为代价,成为绿电需求者。
绿电政策也正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全面进入市场铺路。中国绿证推出六年有余,绿电交易试点已启动两年,但2023年绿电的火热程度远超市场预期,交易量迅速攀升。而全球控排减排趋同、趋严,也给中国带来了必须跟进的责任与压力。

“果链”企业、跨国公司跟进

苹果公司于2015年启动了供应商清洁能源项目。今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已有68家中国制造商承诺到2030年底前全部使用绿电生产苹果公司产品;而在2021年和2022年,作出承诺的供应商分别为32家和55家。 苹果公司的最大供应商富士康率先响应,承诺到2018年建成400兆瓦太阳能项目;2016年,玻璃面板供应商蓝思科技(300433.SZ)也承诺到2018年苹果公司产品全部使用清洁能源。这些承诺都按时兑现了。此后,其他中国“果链”公司纷纷跟进。努力多年,苹果公司大部分供应商已“转绿”。
“果链”之外,大量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也在大力推进绿电应用。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近日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签署了一份为期25年的购电协议。与耗电量大、用能集中的制造业企业不同,同样设定了碳中和目标的跨国零售企业(如星巴克)优先选择绿证。在中国,H&M、迪卡侬、宜家、沃尔玛、百威等消费品牌均在通过不同途径参与绿电消费。

关键进展来自政策端

8月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1044号文),将以往绿证核发范围由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项目,拓展至可再生能源发电各领域,包括分布式光伏、海上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等,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1044号文明确提出,推动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发挥先行带头作用,稳步提升绿电消费比例。
相关部门还希望通过政府采购拉动绿电应用。今年4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绿色数据中心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行)》要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数据中心相关设备、运维服务时,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应逐年增加。

央国企、数据中心带头

据中国石化提供的数据,截至2023年1月,该公司累计购买绿色电力11.7亿度,参与绿电交易的二级单位有15家,是国内绿电消费量最大的中央能源企业。而中国海油去年消费绿电3.05亿度,今年计划绿电消费量再翻3倍,达到10.5亿度。 钢铁企业已成为中国的绿电消费大户。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统计的2022年中国企业绿电买家排行榜中,中国宝武集团旗下的太原钢铁集团位居榜首,鞍山钢铁集团位居第四。钢铁、铝的下游产业——汽车制造行业也在加速减碳,更多是由于其国际总部响应欧洲进取的减排政策。华晨宝马全球绿电采购量排名第三。
新兴的数据中心有“不冒烟的钢厂”之名,是绿电市场的积极买方。在BNEF的榜单中,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绿电交易量分别位居第二、第五。作为“能耗巨兽”,阿里云和腾讯云都提出了在2030年实现数据中心100%使用绿电的承诺。 2023财年,阿里云在五大自建数据中心基地使用清洁能源的占比从上个财年的21.6%增至53.9%。腾讯也参加了国内首次市场化绿电交易,2023年绿电采购量由5亿度提升至5.34亿度。据财新了解,2023年腾讯绿色电力使用占比约7%。

绿色能源数据下载

点击图片 查询完整风力发电数据 水力、风能、太阳能等绿电发电量、投资数据,可在财新CEIC数据库查询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