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开闸后,多家公司大模型通过备案。百度、商汤科技、MiniMax、百川智能和智谱AI均在8月底产品陆续官宣上线。同时,字节跳动旗下AI大模型也获备案通过。随后的9月5日,科大讯飞宣布其“讯飞星火”大模型正式上线。9月13日,浙江省的阿里巴巴宣布其大模型通过备案并对外开放;腾讯在9月15日宣布其“混元大模型”通过备案,将择日上线。
目前,业内普遍认可的、从算力上能称为大模型的AI算力集群已达11个,除了传统的几家科技巨头,高校背景的创业团队也加入竞争,各省份甚至不得不对备案实行“配额”。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开闸对各家股价并无提振效应。百度(09888.HK)、商汤(00020.HK)宣布获得大模型“牌照”的消息后,其港股股价两个交易日累计上涨了5—10个百分点,随后尽数回吐涨幅;科大讯飞(002230.SZ)宣布消息后股价却随大盘连续下跌。

大模型应用落地情况国内外有别

市场更关心大模型应用具体落地情况。而国内外在应用商业化方面,已显示出较大差异。ChatGPT的收费模式强化了美欧市场的用户付费心智;但多家创业公司均判断,中国消费者缺乏付费意愿,中国的AI大模型可能更适合开发2B(企业),而非2C(消费者)的应用。 目前,就应用而言,欧美市场在数量上已经领先。AI应用内购收入同比激增175%,逼近4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贡献了55%的AI应用总收入,欧洲市场则占20%,全球其他市场占比25%。 国内AIGC应用层项目集中在生产力工具、医疗及大健康、营销等领域。9月刚刚结束的百度“文心杯”创业大赛收到了近千份项目申请,据百度统计,应用层项目占比为83%,其中50%的项目为2B,33%的项目为2C,模型层、其他分别均占比8.5%;以赛道划分,生产力工具、医疗/大健康、营销、文娱/社交、电商/消费、HR、教育为主要方向,项目占比分别为24%、13%、11%、9%、9%、8%、6%。
会议软件是目前跑得最快、盈利模式最清晰的场景。另一些正在大规模落地大模型的领域是客服、聊天、社交、营销和导购场景。 而从全球来看,历经年初以来新一轮对AI的狂热后,市场逐步归于平静,ChatGPT的“尝鲜”用户也在流失。据国外网站监测平台Similarweb分析,自2023年6月ChatGPT网站首次出现访问量下滑之后,至今已连续三个月下滑;网页版全球访问量从5月18亿次的高峰,降至8月的14亿次。

“爆款”昙花一现 “杀手级”应用尚未出现

巨头探索的各类新应用中,娱乐、语音交互、办公应用是主要方向,但迄今爆款寥寥。7月底,“妙鸭相机”上线微信小程序,用户只需付费9.9元、上传20张人像就可以得到一套AI精修写真,凭借较好的人像生成效果,“妙鸭相机”迅速刷爆朋友圈;同期上线苹果商店,不到两周下载量就突破百万,一度霸占苹果商店免费应用排行榜首位。
但由于产品使用场景单一,用户大多是一次性使用,“妙鸭相机”这一波热度来去匆匆。根据App数据分析网站七麦数据的监测,从8月15日开始,“妙鸭相机”下载量排名快速下滑,目前在免费应用下载量排行榜上仅位列总榜第301位,社交类排名第21位。
“妙鸭相机”是阿里大文娱孵化的项目,“妙鸭相机”背后主体公司为未序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公司监事冯云乐业同时担任多家阿里系公司的监事。 和上一轮AI热潮类似,“杀手级”应用未出现前,围绕模型训练的数据标注、清洗,帮助传统企业选择大模型,以及后续搭建自身应用等,已是可见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