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在企业贷款有效需求不足、按揭贷款投放低迷、居民扎堆提前还房贷等因素叠加下,居民消费贷款尤其是短期消费贷快速增长。
银行业围绕优质客群的价格战是否可持续,如何服务长尾客群,如何应对不良贷款上升并加强助贷监管,是监管和业界都关注的焦点
2015年至2017年,中国个人消费贷市场爆发式增长,年均增速持续在20%以上,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大举入场,但很快出现贷款人资质下降、过度借贷、共债等乱象,导致金融风险累积,居民杠杆率快速攀升。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测算,2023年二季度中国居民杠杆率从一季度的63.3%微升至63.5%,但其中居民按揭规模快速下降。

抢客还是下沉?

上半年,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和增速在国有行中均排名首位,工商银行紧随其后。中国银行通过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在内地经营消费贷业务。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上半年均有所增长。交通银行没有披露消费贷款这一具体类别数据。
从近期发布的银行半年报看,上半年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行加大了消费贷投放力度。激烈竞争下,银行打起了价格战。
点击图片 查看完整银行半年报数据
但需要注意的是,银行之间在消费贷市场的竞争主要围绕优质客户。一位民生银行人士表示:“不敢随便下沉客群,现有客群的风险表现还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同时,国有大行也收紧了信用卡贷款规模,显示部分客户还款风险依然较高。在已披露2023年半年报的上市银行中,虽然仅有部分银行披露了个人贷款项下具体资产类别的风险情况,但依旧可看出,信用卡资产风险明显上升,多家银行已经主动控制信用卡贷款规模;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紧随其后。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银行贷款数据
上半年,工行、交行、邮储银行均出现信用卡、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不良率双升趋势。
已披露个人贷款细分行业数据的银行中,仅招行的信用卡、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风险仍保持“双降”态势。(点击查看招商银行半年报数据)
上市银行尚且如此,众多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质量堪忧。不少机构反映,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处置正成为难题。

贷款利率两极分化

消费贷市场存在明显分化,一边是优质客群的低利率银行授信用不完;另一边,则是长尾客群只能借到高利率贷款,甚至借不到钱。受过去三年疫情冲击、放贷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平台整改等因素综合影响,部分长尾客群的金融服务得而复失。
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长尾客群,如何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并兼顾合理的贷款成本和风控,是监管部门关注的话题。 大多数银行都是优质客群自己服务,长尾客群通过和互联网平台合作来服务。更为下沉的客群,主要由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提供服务。截至2022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为8349亿元。目前消金公司、小贷公司对这类客群提供的贷款产品,综合费率普遍在年化12%至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