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至10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占比连续四个月超过50%。凭借智能电动车产品,中国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连攀新高,10月甚至跨过70%大关。
大多数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还没有走出燃油车时代,过去中国本土品牌也不是其主要客户。智电汽车发展越快,这类供应商的日子就越难过。
比如德国企业采埃孚(ZF Friedrichshafen AG)在7月宣布,将在2028年之前裁员1.1万—1.4万人。9月,采埃孚对动力传动系统技术业务风险重新评估后,下调了2024年营业收入和利润目标。
法国企业法雷奥(Valeo)2024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全球营收整体下滑5%,而中国市场营收同比下滑幅度达12%。
行业转型是一些跨国供应商陷入被动的重要原因。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是传统燃油车核心部件;而纯电动汽车没有发动机和变速箱,由电池和电机取而代之;插电和增程式混动汽车保留了发动机,但变速箱结构大大简化,国内供应商就能生产。一名车企技术人士称,采埃孚是全球三大自动变速箱企业之一,大幅裁员与其优势削弱不无关系。
新兴企业后来居上
宁德时代(300750.SZ)成立只有十余年,已连续七年蝉联动力电池装车量全球第一。当前宁德时代在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中的地位仅次于博世、采埃孚和麦格纳(MAGNA)。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下称“车BU”)正在成长为智能化领域的新巨头,业务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不愿具名的车企人士称,华为对汽车系统和部件已有深入理解和布局,实际上具备了造车能力,有潜力替代博世和采埃孚,成为新兴超级供应商。
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车企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跨国供应商的竞争对手。
特斯拉和比亚迪(002594.SZ)是汽车行业垂直整合标杆,二者同时具备供应商能力。特斯拉不仅自己集成软件,还可以设计硬件再交给供应商制造;比亚迪原本就是供应商,在造车之前是电池企业,造车之后自产大量零部件。
历史包袱导致掉队
传统汽车供应链体系像金字塔一样层级分明,车企站在顶端,往下依次是一、二、三级等供应商。其中一级供应商是系统级供应商,提供某一功能的系统软硬件,博世、采埃孚等均属此类。
长安汽车(000625.SZ)底盘线控总工程师余斌告诉财新,一级供应商普遍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也会利用自身技术积累和地位确保产品议价权。例如博世制动系统进化到第十代,车企对其依赖性较高。前几年,汽车行业芯片短缺,博世众多关键部件无法供应,令不少车企减产蒙受损失,其行业影响力可见一斑。
采埃孚自动变速箱的行业地位变化更具有代表性。不愿具名的车企人士称,中国企业研发生产发动机的水平逐渐接近跨国车企,但自动变速箱一直难以突破。近年比亚迪等车企推出插电式混动系统,实现发动机、电池和电机高度集成,通过采用大电机方案,大幅简化变速箱结构,不仅避开了技术短板,还能明显提升动力系统表现。
上述人士指出,反观跨国车企之前推出的插混车型,因为有自动变速箱技术,会考虑尽可能搭载原有产品,选择匹配小电机。这种方案较为鸡肋,没有发挥出电动化优势,还拖累了燃油系统表现。插电式混动车型在欧美市场一直没有得到消费者认可。在某种程度上,跨国车企和跨国供应商在燃油车技术方面持续领跑,反而成了“历史包袱”。
中国车企和供应商推出的混动方案展现出极强竞争力。2023年以来,国内插电混动产品的销量增长迅猛,是燃油车份额迅速下降的直接推动因素。
此前,正是由于国内企业在燃油车关键部件上缺乏优势,中国政府更有动力扶持新能源汽车“换道”发展。一批中国供应商抓住技术变革机会,崭露头角。
熟悉博世的人告诉财新,宁德时代刚成立不久时,车企客户撮合博世与宁德时代组建合资企业,共同开发生产汽车动力电池。宁德时代的前身是消费类电池企业,对汽车产品标准并不熟悉,而这正是博世强项。
博世当时评估认为:动力电池最终会变成标准部件,就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5号电池那样,它的成本又主要受原材料影响——这两大因素意味着动力电池产品的技术价值不高。宁德时代当时的股权结构也不满足合资条件,博世最终决定放弃电池生产业务。
事实证明,博世的决定疏于草率。宁德时代等中国电池企业在整车公司的支持下得到大规模上车机会,产品不断改善升级,最终取得全球领先地位。
智能化挑战更大
中国汽车行业已快速进入智能化竞争新阶段。一家大型车企采购负责人称,三年前,汽车产品如果能够实现高速公路智能驾驶,已称得上行业翘楚;现在售价20万元的新车型如果没有高速智驾功能,是不可接受的。城区智驾功能还在向下渗透,部分新车型售价已低于20万元。
智能化恰恰是跨国车企和供应商不太擅长的部分。余斌称,跨国车企和供应商历史悠久,长年坚持严格的工程开发流程,这种节奏适合传统制造业,却不适合智能驾驶等智能化软件开发。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转型积极,很早就尝试采用新的车辆电子架构,并成立了独立的软件公司。然而新能力并没有很快构建起来,软件公司甚至还成为大众汽车集团一系列产品推迟发布的“罪魁祸首”。
总部位于爱尔兰的安波福(Aptiv)脱胎于德尔福(Delhi),专攻主动安全和智能化,已在全球推出六代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尽管如此,安波福依然选择在华单独“押注”。10月底,安波福宣布向中国智能驾驶初创企业MAXIEYE投资约5.7亿元,以约18%的持股比例成为MAXIEYE最大的投资人股东。
如何重塑自身价值
对于技术趋势和自身处境,跨国供应商均有清晰认识。采埃孚亚太销售及客户发展高级副总裁许欢平称,汽车电子架构变化有利于车企,可以不断更新产品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这是技术潮流,不可阻挡,跨国供应商除了顺应规律,别无他选。
安波福主动安全与用户体验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唐海宜也指出,无论是跨国供应商还是其他参与者,对技术变化和市场趋势的判断是一致的,没有任何信息差或者认知差。
这些跨国供应商不会“躺平”,它们希望在新生态中重塑自身价值。
余斌称,跨国供应商有多年的制造经验,车辆很多部件涉及安全性能,标准严苛,跨国供应商仍然有无法替代的优势。“有的部件中国企业可以小批量生产,如果像博世那样生产几千万个,产品就难以保持同样的品质。”余斌说。
true
flexible
1
【数据深阅读】电动智能化重构汽车供应链
https://file.caixin.com/static/mh5/images/prologo.jpg
https://deepview.caixin.com/event/EVENT.000000332.html
https://file.caixin.com/static/mh5/images/prologo.jpg
【数据深阅读】电动智能化重构汽车供应链
跨国汽车供应商在中国遭遇滑铁卢,宁德时代、华为等超级供应商崛起。但这些跨国供应商不会“躺平”,它们希望在新生态中重塑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