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力推公募降费让利
销售服务费逆势增长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销售费用繁多,除了最主要的、占比超七成的销售服务费,还包括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转换费;而从基金管理费中计提的客户维护费,即行业俗称的“尾随佣金”,实际也是支付给销售渠道的。
在降费让利的大趋势下,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以及客户维护费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销售服务费是惟一一项逆势增长的费用。公募基金2023年的销售服务费达到244.55亿元,较2022年的217.04亿元增长12.68%;2024 年中报数据为137.65亿元,同比增长13.12%。
中国公募基金的销售服务费收取至今一直没有明确的上限和用途规定,行业默认的一条规则是不超过管理费率,即一般上限为1.5%。在降费让利的背景下,不少基金的销售服务费率甚至已经超过了管理费率。
C类份额是营销利器
公募基金A类份额和C类份额的区别在于收费方式不同:A类份额采用前端收费,在买入基金时就会收取相关费用;而C类份额购买时没有认购费或申购费,一般持有满30天没有赎回费,但收取销售服务费,需要按日提取。
在“基金小白”看来,C类份额很划算,但实际是持有时间越长被收取的销售服务费越多。
近年来,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第三方销售机构越来越倾向于主推C类份额,加之认/申购费率打折,其销售收入构成中的销售服务费占比已经最大。
2023年,在公募基金行业的整体销售收入中,销售服务费占比最高,为71.74%;申购费、赎回费、认购费均较上年下降,占比分别为12.32%、10.93%、4.07%。尤其是独立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2023年的销售服务费收入已经占其收入结构的80.25%。
逆向销售实践难
监管层在抑制“赎旧买新”、短期冲量等行为上煞费苦心。公募基金销售机构的保有量数据的发布频率由季度降至每半年一次,主要就是为了避免销售机构的短期化行为,从而引导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而监管一直倡导的逆向销售,在实践中仍有较大难度。当权益市场处于高位时,投资者容易受赚钱效应吸引而买入。相应地,逆向销售鼓励在市场处于低位时销售,尽量避免高买低卖。而在震荡市中,新发产品遇冷,投资者购新意愿逐渐降低。
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场新发基金233只,同比下降25%;且新发基金中仍以债券型基金为主,占比近八成。
渠道利益分配格局
银行渠道因其网点覆盖广、一线销售人员配备齐全、客群庞大且稳定,一直是基金销售的主战场。尽管近些年第三方销售渠道强势扩张,银行的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但仍是最主要的渠道,地位难以撼动。
第三方销售平台自2012年2月起步。随着2013年现象级产品余额宝的诞生,互联网金融催生了平台流量的崛起,第三方销售渠道开始奋力猛追,试图抢占更多零售端的市场份额。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机构资金入市需求大增,第三方销售机构抓住这一机会,提供增值服务。
目前监管的导向是希望把机构业务收回到基金公司直销渠道,公募基金节省给第三方销售机构管理费分成的同时,也可以清扫行业的一些灰色地带。
阅读更多专题
true
flexible
1
【数据深阅读】公募降费改革行至销售费用深水区
https://file.caixin.com/static/mh5/images/prologo.jpg
https://deepview.caixin.com/event/EVENT.000000331.html
https://file.caixin.com/static/mh5/images/prologo.jpg
【数据深阅读】公募降费改革行至销售费用深水区
在监管力推降费让利的大趋势下,惟一仍在逆势增长的费用是销售服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