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公司异军突起
过去多年,跨境支付主要依赖于代理银行(correspondent bank)进行支付和结算。沉淀在代理银行往账和来账中的资金没能用在收益更高的渠道,由此造成的机会成本要通过手续费转嫁给用户,这是跨境支付成本最大的来源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支付基础设施缺乏标准化,存在资本和货币管控,而金融犯罪和欺诈形式都在加速演变,这些都使得跨境支付很难像国内支付一样方便。
其次,一些此前并不持有牌照、提供跨境支付服务的平台也通过收购等方式持牌,例如连连数字、PingPong等。
再次,外资跨境支付平台也纷纷通过合资或者收购等方式获得中国境内支付牌照,例如PayPal、Airwallex(空中云汇)等。在中国本土跨境支付公司的颠覆下,商家需要支付的跨境支付费率已由七八年前的3%—5%降至现在的1%左右。
传统银行的应对和改进
近些年,全球的银行在跨境支付领域加大投入,在透明度、可追溯等方面也取得显著进步。SWIFT于2017年推出的全球支付创新服务——SWIFT GPI的应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改善终端客户的跨境支付体验方面,与金融科技公司相比,银行反应迟缓。因此大部分银行选择与数字钱包合作,例如PayPal、美国的Venmo和中国的支付宝。在亚洲,跨境终端的数字钱包应用几乎是“病毒式增长”。
但数字钱包是一个独立的接收端点,银行连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最大挑战是保持合理的盈利水平。不少银行人士指出,降低成本是跨境支付体验改善中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尤其随着跨境支付价值链上的参与者激增、价值链碎片化、复杂性增加,很多环节似乎还需要增加成本。
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支付合伙人Erin McCune指出,通过拥抱创新,金融机构可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期望并提高效率。“银行现在正投资改进后端系统”。
多边央行探索数字货币桥
利用mBridge,跨境支付的结算和支付可以在商业银行之间直接进行,不需要代理行,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缩短时间、提高透明度。但商业银行和参与者也会面临流动性管理和监管合规等挑战。
目前正在开展的货币桥试验还包括Prosperus(法国央行和突尼斯央行)、MAS(法国央行和新加坡金管局)、Aber(沙特央行和阿联酋央行)、Dunbar(澳大利亚央行、马来西亚央行、新加坡金管局和南非央行)和Jura(法国央行和瑞士央行)等。
在推动跨境支付更便捷、更高效的过程中,如何在支付效率和安全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成为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关注的重点。
阅读更多专题
true
flexible
1
【数据深阅读】跨境支付展露高增前景 科技公司和银行入场捕捉机遇
https://file.caixin.com/static/mh5/images/prologo.jpg
https://deepview.caixin.com/event/EVENT.000000327.html
https://file.caixin.com/static/mh5/images/prologo.jpg
【数据深阅读】跨境支付展露高增前景 科技公司和银行入场捕捉机遇
跨境支付的改善空间巨大,对市场参与者也意味着重要的潜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