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能源撤退

公司脱胎于长城汽车2016年成立的动力电池事业部,2018年完成分拆。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4年前九个月,蜂巢能源装车量9.97吉瓦时,国内市占率2.9%。受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虹吸效应影响,国内二线电池企业的市占率普遍在个位数。
2023年科创板闯关失败后,蜂巢能源处境持续艰难,经营持续亏损,现金流偏紧。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毛利下降,电池制造商自身的现金流情况势必影响海外工厂投资进展。
长城汽车的电动化速度,也制约了对蜂巢能源的需求。2024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售出新能源汽车12.97万辆,同比增长44.89%。而同期,吉利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0万辆。

市场份额重新向头部集中

此前电池供不应求,宁德时代在一众新能源车企面前态度强势,且电池售价普遍较高。出于保证供应链安全的心态,不少车企转头扶持中创新航等二线电池厂,让其成为车企的“二供”“三供”,后者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其间中创新航和瑞浦兰钧抓住上市窗口期,登陆港交所并募得上百亿元资金用于扩产。
2023年起,大量新项目投产增加了电池的供应,而终端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开始放缓,使得国内锂电池供应过剩、大打价格战,宁德时代姿态也放软,新能源车企的采购重新向头部电池企业集中。
今年前三个季度,宁德时代的市占率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其余前十大电池生产商的市占率则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蜂巢能源更是错过锂电池股在二级市场的风口,成为前十大电池企业中惟一未上市的公司,导致其资金情况进一步恶化。
从数据上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正增长,今年前九个月销量832万辆,同比增长32.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8.6%。但这是在车企轮番降价、送权益和各类以旧换新、汽车报废补贴政策同步刺激下达到的效果,中国新能源车企正经受严峻的销售压力和毛利下滑。

中企投资欧洲不再冒进

蜂巢能源撤退后,还剩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两家中企在德国运营电池工厂,这两家的工厂均已投产,但未满产。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欧洲电池产能规划最大的国家。匈牙利则是欧洲新兴的电池投资热土,中国锂电企业赴当地投资时间较晚,但速度快。从2022年起,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陆续在当地推进工厂建设,并带动近十家中国电池原材料、组件企业前往打造产业链配套,投资额累计超100亿欧元。
不过,前两年冲着欧洲电动汽车增长空间而“出海”的中企,落地后面对的是欧盟政策摇摆、市场需求波动等挑战。2023年末,德国叫停电动汽车补贴,新能源汽车销量应声下跌。在政治、社区文化和环境保护方面,中企也有许多需要适应的地方。

“绿色壁垒”挑战

欧盟新版《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的二级法案——《电动汽车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碳足迹声明格式》,引起了以宁德时代为首的中国电池企业高度关注。该法案对电池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及申报提出具体要求,包含了在欧盟境内销售的车用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等。
碳足迹计算、申报,意味着监管收集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数据。中国电池企业如果难以满足相应的条件,就意味着自2028年起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虽然德、法两个欧盟大国在这一计算规则上的分歧不断,但业界普遍预期终版碳足迹计算规则变化不会太大,大概率还是电力直连和全国平均电力消费组合两种模式。
中国电池企业建厂选址热门地德国、匈牙利,在欧盟上述电池法案中就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德国煤电和天然气加起来仍接近四成,匈牙利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度更高。已经在欧洲投资建厂的中企,未来还将面临更多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