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联储降息以及中国一揽子金融政策驱动下,创新药板块近期表现强势。不过资金分歧仍存,行情波动剧烈。板块内公司加速分化,头部企业逼近及跨过盈利门槛的同时,“仙股”亦开始出现。

创新药行情波动剧烈

在近期的股市爆发式行情中,前期超跌的创新药板块跟涨。港股市场中,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931787.CSI)9月强势上涨25.8%。内地市场,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931152.CSI)在9月最后5个交易日的涨幅达28%,10月8日单日上涨9.11%。不过国庆小长假后行情冲高回落。
市场亦带有情绪的集中释放,资金分歧仍存。有时仅单一产品公布阶段性数据,就能引起强烈的市场反响,如康方生物(09926.HK)股价在今年5月经历了一轮“过山车”式震荡。

头部药企逼近盈亏平衡

2024年上半年Biotech(生物科技)及Biopharma(生物制药企业)板块收入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商业化持续兑现和全球化授权交易带来的现金收入。财新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6家上市创新药企上半年实现盈利。
适用于港交所18A规则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中,市值前两名的百济神州(688235.SH;06160.HK;NASDAQ:BGNE)和信达生物(01801.HK)依靠商业化产品的持续放量,均已逼近盈亏平衡点。复宏汉霖(02696.HK)、艾力斯(688578.SH)则更早通过产品销售实现盈利。百利天恒(688506.SH)、亚盛医药(06855.HK)及科伦博泰(06990.HK)等企业早前将管线内有潜力的项目权益授出,上半年获得大额首付款实现扭亏。

18A掉队者

上半年,创新药板块内公司分化趋势明显。截至10月9日收盘,市值不足10亿港元的18A生物科技公司已有18家。其中北海康成(01228.HK)近期股价已跌至不到0.3港元/股,成为“仙股”。此外亦有因管线研发失败陷入困局的开拓药业(09939.HK)。

降本增效积存现金

国内医疗健康融资节奏进一步放缓,企业融资难度加剧。动脉网统计,上半年国内医疗健康行业一级市场融资交易数量和总金额,同比分别下降32.3%和12.2%,对比全球趋势则量、价收缩程度更甚。 财新数据统计,截至6月底,仅有28家已上市创新药企货币资金超过10亿元。多家创新药企业在今年还面临现金流即将枯竭的窘境,包括圣诺医药(02257.HK)、荣昌生物(688331.SH;09995.HK)等。
近两年主动缩表的创新药企中,不乏曾高调、备受投资人追捧的明星公司从Biopharma退回Biotech模式。基石药业(02616.HK)依靠大幅度削减研发、行政及销售开支,上半年控费规模累计同比减少约2.3亿元,并首度实现盈利约1570万元。 老牌创新药企贝达药业也在今年降本增效,“大刀”向研发砍去。荣昌生物当前面临的局面则更加严峻,截至6月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有6.73亿元。

并购新趋势

出海方面,传统License-out 交易模式之外,上半年多家本土药企开始探索与资本合作成立新公司的“NewCo(新公司)模式”开启出海新尝试,包括恒瑞医药(600276.SH)、康诺亚(02162.HK)、嘉和生物(06998.HK)等。 有业内人士告诉财新,相比常规的License-out,NewCo模式尽管首付款会相对较低,但是合作谈判周期更短,从接触到交易完成通常仅需半年,而与跨国药企的License-out交易平均耗时一年,甚至更长。 此外,就在近日,港股18A公司首现反向收购。10月7日,嘉和生物(06998.HK)披露将通过换股合并收购亿腾医药,引发行业关注。

创新药穿越高山低谷

经历过去三年的创新药行业周期性调整,初创药企、重复无效靶点、低端仿制药等落后产能开始出清。无论是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Bio Pharma),还是向创新转型中的传统大型制药公司(Big Pharma),依然在竭力穿越周期。大浪淘沙之下,优质创新药企的商业化放量加速,国际化步履不停。(点击查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