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4日上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正在研究平准基金。
作为稳市场、促信心的“救市之手”,市场对创设“中国版”平准基金预期颇高,尤其在A股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信心备受打击之际。因此央行表态也被业内视为即将采取具体行动的重要信号。本期《深阅读》将带大家理清何为平准基金以及可能带来的市场影响。

何为平准基金?

平准基金(Stabilization Fund)以稳定市场为目标,也被称为干预基金(Intervention Fund)。一般是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证券监管部门、财政部门等),以法定方式建立的一种证券投资基金;其目的是通过在股票二级市场的逆向操作,熨平非理性市场波动,从而稳定证券市场。
德邦证券分析师吴开达和林晨认为,从效果来看,平准基金的入市,可以在短期内稳定股指、活跃市场交易情绪。因此,在股市缺乏流动性、持续阴跌的情况下,设立平准基金护盘,能大大缓解资金踩踏现象。
中国市场一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平准基金。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央汇金”)、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证金公司”)等市场所称的“国家队”,被认为是中国版平准基金制度的雏形,但无论其法律地位,还是资金来源,“国家队”定位并不清晰。
此次央行方面表态“正在研究”,表明平准基金创设或已被提上日程、从无到有,市场对实际资金规模及其救市效果的期待也在持续升温。

平准基金并非全能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称,平准基金要想有效果,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充足的财政储备,二是把握准确的入场时机,三是获得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配合。
平准基金干预股市,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过成功实践。如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在1998年动用过1180亿港元外汇基金购买恒生指数成分股,以稳定在外资冲击下面临巨幅下跌危险的香港股市。此外,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先后成立过平准基金。
但从历史经验、教训看,平准基金可以在短期内对股市下行、扭转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长期而言,市场的走向仍然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变化趋势。
有券商人士指出,“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无论以哪一种形态设立平准基金,只有在造成股市重挫的原因属于非经济因素或经济已经触底复苏时,平准基金投入股市才能使得股市反转。如果造成股市重挫的原因属于经济面恶化且下滑趋势仍将继续,那么就算把大量资金投入股市,也难以力挽狂澜。”
例如,日本在1964年1月推出的1905亿日元的“共同证券基金”,规模大约为当年日本股票总市值的7%,但其效果并不明显;韩国股市1989年出现大跌,韩国政府在1990年5月联合25家券商,以及银行、保险、上市公司等合计出资4万亿韩元(占当年总市值的5%)成立“安定基金”,但效果微乎其微。

多大规模合适?

任泽平研究团队在今年2月发表对平准基金的解读,其中写道,参考2015年经验,证金公司入场,财政、银行、保险等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鉴于A股70万亿左右总市值,平准基金规模可设置在2.5—5万亿左右。
从平准基金的资金来源看,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主要是财政拨款或是向金融机构贷款,大多暗含政府信用。日本和韩国股市平准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有财政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基金业、上市公司等;而中国香港动用了存放于外汇基金的财政储备金。
A股市场的“国家队”,一般指三类机构资金:一是汇金的账户,即中央汇金、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汇金资管”);二是证金公司的11个账户,包括证金公司及其定制的10个资管计划;三是国家外汇管理局旗下的三个投资平台(梧桐树、凤山投资、坤藤投资,均在2020年下半年套现退出)。
回看中国A股市场此前的救市措施,资金来源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安排,更偏向临时筹措。2015年,证金公司先是将注册资本从240亿元增至1000亿元,资金来源是其股东——各大交易所的增资;此外,还有21家券商共出资1280亿元并划拨至证金公司、央行向证金公司再贷款不少于1200亿元、证金公司向17家商业银行借款1.3万亿元……证金公司的投资情况并不透明,其投资未有公开数据可查。

退出机制需建立

作为以稳定市场为目标的平准基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均是达到目标后必须择机退出,这也是平准基金最基本的投资纪律,否则将严重影响市场的基本运行。结合海外尤其是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地区经验,需要审慎设计平准基金的成立、入市与退出机制。
上交所的报告也提到,救市基金不能一直留在市场中,待市场稳定回归正常轨道后,就需要考虑并设计合理的退出机制,让市场自身运作调节。“借鉴各国的退出机制可以发现,救市基金退市通常持续两年以上,在确定市场出现长期景气信号后,开始逐步退出市场。由于救市基金头寸庞大,可参考境外市场经验,在信息公开透明的情况下,选择发行ETF或将持有的股份逐步释放回售到市场中,以减少对市场的冲击。”

相关数据(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