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伊始,在有“产业风向标”之称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电影公司们难掩集体焦虑:观众还愿意进影院吗? 2024年6月17日,阿里影业(01060.HK)联合国内多家电影制片公司发布被称为“华语巨制”的七部大片片单,只有导演乌尔善新作《异人之下》和徐峥自导自演的《逆行人生》明确进军今年“暑期档”;其余五部电影中,刘德华监制的《焚城》还在制作,吴京主演的武侠片《镖人》、管虎的《东极岛》、科幻片《群星闪耀时》以及冯小刚的《抓特务》都还没有开机。 在这场意在“重振信心,鼓舞人气”的活动上,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坦言:“过去一年中国电影市场红红火火,但繁荣之下也有不少隐忧——目前的场均观影人次和总观影人次存在很大的压力,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和其他不同视频内容的竞争中,电影如何赢得更有效的用户关注?”

部分暑期档影片及其出品方

供需矛盾加剧

猫眼电影专业版统计显示,即便2024年有票房创纪录的“春节档”“清明档”以及历史成绩排在第三位的“五一档”,但截至6月21日,产出票房230亿元,同比还低了将近8亿元;同比新片供应数量持平且多放映了近879万场电影,观影人次却不升反降,减少1700万,场均观影人次从9.19降至7.75。
“今年行业最关心的就是供给。2023年库存片集中上映,新项目都还在筹备,青黄不接。大家互相打听大项目上映时间表,但总也问不到准信儿。”上影节期间,一名常年参与外片引进的电影从业者告诉财新。 光线传媒(300251.SZ)在2019年“暑期档”推出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当年票房冠军,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2023年底就被市场催促上映,该公司2024年4月表态会在暑期上映,但至今未定档。“以往‘暑期档’宣发在6月中下旬基本明朗,但现在新片不是难产就是‘空降’——比如靠演员沈腾、马丽扛票房的《接班人计划》,定档暑期之前几乎毫无征兆。”上述电影从业者称。
观众喜好变化之快,挑战创作者应对能力。一名华谊兄弟公司(300027.SZ)人士从宣发角度举例,比如近年来项目方非常重视的“宣发前置”,头部项目在创作期间就会考虑营销点,拍摄时就提前进组储备营销物料,以抖音为营销主阵地做短视频营销变得非常重要,预算占比加大,“但单纯通过前期策划做出营销爆点并不容易,短视频时代营销的策略是即时、动态的,要随时产出并调整策略,但很难预测网民、观众动态的热点兴趣,只能储备尽量多物料、尝试各种话题,但凡有一个方向能热起来,再继续深攻”。
电影观众换代趋势显著。据灯塔专业版《观众购票决策的变化趋势》报告,对比2019年、2024年一季度的观众年龄构成,主力观众20—29岁人群占比从55%降至42.1%,20岁以下青少年人群占比从7.6%降至3.8%,说明电影院对更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在下降。

引不进来,走出去难

在6月18日上午的上影节论坛上,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冯伟直言,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情况实际并不好,国内达到40亿—50亿元票房的电影海外票房不足亿元,原因之一是国产电影过于看重国内市场、优先确保本土收益;其次,执掌全球发行体系的好莱坞不参与发行,中国电影就很难打通海外市场。 主旋律电影“大户”博纳影业(001330.SZ)也在寻求类型突破,公司计划投入“海外故事三部曲”。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透露,博纳正在开发关于中国企业家在华尔街的电影,对标《华尔街之狼》;另一部讲述国安情报人员在海外抓间谍的电影对标《谍影重重》。“国际化表达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也是中国电影在国内实现盈利,在海外扩大影响力、辐射力和出口能力,在迈入电影强国关键十年中需要做出的努力。”
截至6月21日,在今年“暑期档”已定档的93部新片中,共有12部好莱坞电影,整体数量超过上年同期的10部,只有1部漫威电影《死侍与金刚狼》,其他大IP续作则包括《加菲猫家族》《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头脑特工队2》《寂静之地:入侵日》和《神偷奶爸》等。《加菲猫家族》票房已超过1.5亿元,而已上映15天的《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票房只有5400万元。

AI添变量

一名上市影视公司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部门人士告诉财新,今年行业讨论最多的就是以Sora为代表的多模态大模型。“影视行业使用AI的好处就是一旦使用就能看到效果,技术升级或者用虚拟拍摄替代人工,成本会迅速降下来。比如动画是当前使用AI辅助最多的场景,2023年起美术方面的工种就已出现人力替代。” 业界对AI应用的速度,总体判断温和。李捷认为,近三到五年,AI对影视行业仍是效率提升为主;王长田则预计,AI内容达到工业级电影的水准并满足大屏幕放映要求,需要两到三年。 中国互联网公司虽然缓慢跟进,但字节跳动、生数科技、腾讯、快手(01024.HK)、美图(01057.HK)均陆续公布了文生视频模型。其中,字节跳动的“即梦”和快手的“可灵”,分别基于各自的视频编辑工具剪映、快影推出,已开放给部分测试用户,鼓励用户生成创意内容并发布到短视频平台。
博纳影业是本轮AI浪潮中应对较积极的中国电影公司之一,今年成立了专门的AI工作室。“成龙在拍《神话》时50岁,还可以演年轻大将,但现在已经70岁,演不了了,但新片《传说》将用‘数字成龙’出演,与青年演员张艺兴在戏里并肩作战,难以分辨真人还是数字人。”于冬介绍,最终确定的“数字成龙”,是在20多个备选方案中由成龙本人挑中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数字资产,像身份证一样伴随你一生,是你本人的知识产权。” 此外,光线传媒已明确要求动画制作的每个环节都要带上应用AI的意识;上海电影(601595.SH)把为拍摄连续剧《繁花》斥资5亿元收购的昊浦影视基地定位为AI创制中心,向松江区政府争取到了30%的算力补贴,而该公司出品、由张艺谋之女张末执导的电影《雪龙号》,也计划尝试用AI完成模拟南极环境的拍摄。
新技术为行业提供了提升生产力的解决方案,但却绕不开供给侧的矛盾。与好莱坞相比,中国影视行业其实还没有足够丰富的内容作为数字资产的基础。“AI不会像元宇宙一样昙花一现,且门槛会越来越高。”视效公司数字王国(00547.HK)CEO谢安告诉财新,在未来十年AIGC深度影响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IP和创意能力,“比如人脸是视效中最复杂的部分,视效公司已有很多研究上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