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自4月中旬以来行情回暖,恒生指数本轮上涨峰值较年初低位累计涨幅高达33%。围绕港股为何迅速反弹、本轮牛市能否持续等话题,市场讨论热烈。

港股为何回暖?

5月中旬,恒指冲高至19700点后回落,目前在18000点附近震荡。2024年前五个月,恒指累计涨幅为6.1%,国企指数累升10.8%,恒生科技指数下跌约2%。
根据最新一期《财新周刊》报道分析,港股强势上涨主要受到资金面的驱动。自4月19日以来,港股日均成交额几乎均保持在1000亿港元以上;5月16日,受美国4月核心通胀创三年新低、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的刺激,港股单日成交额突破2000亿港元,创17个月以来的新高。
在此背后,外资回流惹人关注。流入港股的外资主要是反应较快的对冲基金或交易型配置基金,以及一些原本聚焦中国或聚焦新兴市场的基金,由超低配稍微调高了中资股的仓位。尽管真正全球性的长仓基金配置趋势尚有不确定性,但从各投资机构近期发表的港股评级和股票指数预测来看,港股见底回稳基本成为共识。
外资对中国股票配置极低,是加仓的前提。市场的共识是,日元持续贬值令日本股市前景不及此前亮丽,印度股市估值也已偏高,加上美国利率政策不明朗,美国总统大选也给美股市场带来不少噪音,游资在物色新的落脚点时,估值低迷的港股顺理成章成为关注对象。
从时间节点看,外资从4月中下旬起加仓以港股为首的中国股票,消息层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一方面,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显示了中国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5月的地产政策“组合拳”,特别是其中鼓励地方政府从地产商手里“买房买地”,用作配售型保障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去库存(收储)政策,让市场看到中国房地产困局开始有解。
同时,港股通的南向资金也提供了上涨助力。截至6月11日,2024年以来内地资金经港股通净流入港股3213亿港元,已超越2023年全年。
随着港股二级市场回暖,新股IPO也渐入佳境。2024年前五个月,港股市场共迎来21只新股上市,集资额约96亿港元,对比2023年同期17只新股、集资额158亿港元,上市数量有所改善,大型新股缺乏。据统计,5月和6月上旬上市的6只和3只新股,分别录得平均首日涨幅29.6%及32.6%,从侧面反映出新股市场渐趋活跃。

港股反弹是否持续?

关于港股反弹能否持续,市场认为应关注7月在北京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关于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的下一步政策方向。
另从基本面来看,中金公司认为盈利增长是打开港股市场更大空间的“钥匙”。其解释道,恒生指数靠风险溢价驱动的第一目标为19000—20000点,利率下行或可推升至21000点,而22000点以上则需要更强的盈利增长。而盈利增长的关键在于开启信用周期,也就是“加杠杆”。
在私人部门信用收缩的情况下,财政加杠杆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所幸当前的政策相比2023年逐渐开始“对症”,未来焦点转移到政策的力度和速度上。
此外,外盘变化也会影响港股回暖的持续性。香港采取联系汇率制度,港息随美息而联动,因此美联储何时、以什么节奏启动降息,是影响港股走势的另一关键因素。目前美国降息节奏较市场预期慢、高息环境制约港股上行空间已成共识。
△点击上图 获取更多宏观数据
另一负面因素是中美关系。摩根士丹利指出,随着未来几个月美国大选的正式展开,民主、共和两党对中国的“鹰派”观点很可能进一步升级。
不过对比美资,欧洲资金仍有较大意愿重返中国股市,且因很多投资者仍极端低配中国股票,尚未参与4月以来的这波反弹,为未来上行留有空间。
政策面上,4月19日,港股本轮强势上涨之初,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被认为将在较长期内给港股和整个香港资本市场带来支持。
随着分红指引、新“国九条”等一系列文件出台,A股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的主基调不断被强化,投资者期待港股市场能够效仿。
△点击上图 获取更多港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