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受到全球广泛关注,欧美国家担心中国新兴行业高速发展的外溢效应,而相对海外压力,眼下中国或许更应该从自身需求出发理顺发展,缓解量与价背离的问题。

出口强劲 欧美“警觉”

在疫情后各国更加重视产业链安全、大国竞争和地缘政治经济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产品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领域具有强劲的竞争力,不可否认存在外溢效应。据海关统计,2023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 这些行业出口量的快速增加,让欧美国家感到担忧。“欧洲人需要便宜的好车,中国的电动汽车很好;但与此同时,欧洲也担心自己的产业。”中国欧盟商会前主席伍德克称。2023年底以来,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也多次表示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担心。

产能过剩难定性

在经历了2023年汽车厂商价格战,光伏组件、锂电池及电动车所需的碳酸锂等价格大幅下降之后,2023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隔多年,再次提及产能过剩。与此前不同,这次产能问题的重点集中在一些新兴行业。 但与传统行业需求增长相对稳定、产能利用率能较好地反映产能是否过剩不同,新兴行业仍处于需求快速增长阶段。仅靠当下静态的供需关系来判断,可能并不充分。
△点击上图 了解更多新兴行业产能数据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特别指出,芯片、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等需求仍在较快增长,尤其是新能源车及核心零部件电池属于技术前沿新兴产业,需求增长受到对燃油车存量替代特殊优势的加持,未来成长潜力更为可观。识别这类行业供给能力是否过剩需考虑上述特点并更加审慎。 例如其价格下降可能是早期创新垄断定价随产能释放规模效应而走低,或由于市场竞争度提升而回落;另外其技术流程高频迭代或伴随某些原有产能退出,对定义合理产能利用率也会带来影响。不过,即便对新兴行业,如产能扩张持续高于需求,仍不排除发生成长性行业的过剩风险。
△点击上图 掌握汽车出口最新动向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主流看法认为该行业处在发展机遇期,以及从国际比较来看,均谈不上过剩;然而即便官方人士也注意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无序竞争、部分地方盲目上马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卢锋称,从过去经验看,这类现象可能成为供给过剩的前奏。

以价换量挤压企业利润

尽管从全球视角和长远需求看,一些行业的产能未必过剩,但眼下这些行业中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短期的供大于求使得企业盈利承压,裁员、行业整合的消息频出,出现了市场所形容的“无利润的繁荣”(profitless prosperity)的现象,行业看上去发展蓬勃,但代价是过度竞争挤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失去了盈利能力。 据摩根士丹利梳理的数据,2021年以来电子设备(包括电池)、汽车、消费电子领域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企业利润率也从2021年底的7%左右降至2024年初的约5.7%。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称,这些行业利润率降至近十年来的低点,很多企业“只挣吆喝不挣钱”。
△点击上图 了解原料价格变化
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为例,电动汽车行业从2023年初开始了价格战,尽管如此,除了特斯拉、比亚迪、理想等少数新能源车企,大多数车企都没能完成当年的销量目标。2024年初,新一轮“价格战”再度打响,头部车企也纷纷加入。
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明显放缓之后,价格战也开始蔓延到产业链的上游,电池核心材料碳酸锂价格由2023年初的51万元/吨,跌至2024年2月底9.7万元/吨的低点,进入3月后小幅反弹。 再看光伏制造业,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下跌。根据集邦咨询数据,2023年光伏硅片价格从2022年8月的高点下降超过70%。2024年一季度末,光伏行业综合价格指数比2022年末累计下跌70%,进入4月以来,光伏硅料价格连续大幅下跌。中国有色工业协会硅业分会4月24日表示,目前硅料价格已经抵达大多数企业的现金成本,甚至跌破部分企业现金成本。
△点击上图 获取更多光伏行业数据
在经历了持续的价格战、利润承压之后,一些企业开始裁员、降薪以压降成本,一些非头部企业支撑不下去,行业开始整合,集中度提升。针对裁员30%的报道,3月19日,光伏领域头部企业隆基绿能回应称“信息不实”,预计人员调整比例约为全体员工总数的5%。

供需两端需同时应对

相比海外压力,中国更应该从自身需要出发,理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与2015年那轮应对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主要靠去产能不同,来自政府和学界的人士普遍认为,当下总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除了供给侧的调整,更应在需求侧发力。而从目前政策表述上看,对新兴行业的产能问题,更多倾向于控增量。《政府工作报告》谈到“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时表示,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点击上图 了解宏观经济
“中国应该着眼增长模式补短板,在注重供给端同时,也要强化需求侧支撑,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和经济长期竞争力的提升。”邢自强认为,企业赚钱了,研发、投资的能力及积极性将更强,对科技创新更有利。 邢自强并称,如果在注重供给端鼓励企业研发的同时,在需求端通过增加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投入,让更多进城农民工落户城市、减少后顾之忧,从而降低储蓄率、增加消费,使需求和供给更好地匹配和循环,可能更有利于创新。
在确定了特定重点发展行业之后,各类资源过度集中于一些行业的情况,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多次出现。近期光伏、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除了经济再平衡,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角色也需进一步调整。
“产能是否过剩,不应该由政府来判断,而是要交给市场。”一位资深产业研究人士对财新称,虽然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在发展经济、稳定增长方面起作用,但方式要转变。当下中国需要做的是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包括取消地方性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避免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过度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