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疫情过后的第一年,中国经济缓慢复苏,商业银行肩负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双重目标。在预期偏弱、需求不足、利差下行等因素影响下,尽管银行业资产规模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不少银行营收同比下滑,净利润增速放缓;资产质量虽未现大幅波动,但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处于高位,信用卡、消费贷等领域不良生成率有所上升,风控压力不容小觑。

整体业绩承压

截至2024年3月31日,六大行以及全国性股份行和部分中小上市银行已披露2023年业绩。六大行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率均值为0.58%,较上一年增速下降0.47个百分点,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营收同比负增长;六大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均值为1.91%,较上一年增速下降4.78个百分点。
上市的十家全国性股份行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率均值为-3.29%,而2022年该指标为-0.28%,其中仅浙商银行(601916.SH/02016.HK)实现营收正增长,其余股份行均同比下滑,下滑幅度较大的平安银行(000001.SZ)、浦发银行(600000.SH)分别为-8.45%、-8.0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均值为-3.61%,而2022年该指标为4.96%,主要受浦发银行、渤海银行(09668.HK)、兴业银行(601166.SH)、光大银行(601818.SH/06818.HK)净利润同比下滑影响。
上市城/农商行数量较多,且与当地资源禀赋及区域经济发展高度相关,个体差别较大。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少有五家上市中小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长率超过15%,包括杭州银行(600926.SH)、齐鲁银行(601665.SH)、青岛银行(002948.SZ/03866.HK)、常熟农商行(601128.SH)、江阴农商行(002807.SZ);不过,亦有一些中小银行盈利下滑明显,例如盛京银行(02066.HK)、广州农商行(01551.HK)、郑州银行(002936.SZ)净利润同比下降均超20%。
在营收受冲击之下,部分银行通过减少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来平滑净利润波动,例如工行、建行、农行、交行、邮储银行同比分别少计提17.4%、11.5%、6.6%、5.8%、26%。2023年,大行及上市股份行中仍有12家归母净利润勉强实现同比正增长。
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双双承压,是多数大中型银行营收负增长或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广发证券近期发布的银行业研报称,因2023年一季度基数较高,2024年一季度净息差、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这意味着大部分银行2024年一季度营收增速会较2023年全年进一步走弱,但后续有望逐步回升;利润增速的最终趋势取决于营收,若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超预期,也不必过于悲观。

净息差持续下行

利息净收入是银行营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受净息差、信贷规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23年,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下行且幅度较大,成为利息净收入的主要拖累项。
除了尚未披露详细财报的浦发银行、华夏银行(600015.SH),其余14家银行净息差均下行。其中,大行中净息差降幅较大的是工行、建行、农行,同比收窄均超30个基点(BP);股份制银行中,净息差降幅较大的是平安银行、渤海银行,分别下降37BP、36BP。
因基数较高,平安银行收窄后的净息差仍达2.38%,是大中型银行中的最高值;其次是招商银行,2023年净息差为2.15%,同比收窄25BP。
招行在年报中解释:资产端,一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持续下降及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新发放贷款定价同比下行,带动贷款平均收益率同比下行;二是居民消费及购房意愿有待进一步复苏,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信用卡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乏力。负债端,企业资金活化不足,企业结算资金等低成本的对公活期存款增长受限,叠加资本市场扰动下居民投资向定期储蓄转化,储蓄存款的财富属性加强,存款活期占比下降,负债成本率有所上升。
当前,多家银行将“稳息差”作为2024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中信银行行长刘成表示,2024年会努力做到“价稳量适”,首要的是把息差稳住,从负债、资产两方面发力:负债端,得益于存款结构的管理,活期存款占比上升、高成本存款下降,降低了存款成本率;同时,通过加大对交易银行、中小客群的建设来获取低成本存款。

地产风险挑战银行资产质量

房地产企业风险仍是2023年银行业资产质量管控的最大挑战,是多家银行不良贷款来源占比最高的行业。
根据财新统计的六大行和7家股份行年报数据,13家银行中有6家银行2023年末的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在5%以上;不良率在4%以上的包括建设银行(5.64%)、中国银行(5.51%)、农业银行(5.42%)、工商银行(5.37%)、光大银行(5.32%)、招商银行(5.26%)、交通银行(4.99%)、民生银行(600016.SH,4.92%)。其中,中行、工行、农行、中信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较2022年末有所下降,建行、交行、招行、民生银行则继续攀升。
自2022年11月以来,从要求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的“金融十六条”,到建立推送“白名单”项目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政策层面的积极动作不断。但多位受访的银行业和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前述政策多集中于融资端,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量能够支持的力度有限,而房地产周期的拐点关键仍在于销售何时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