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房地产市场下行持续时间长、政策效应短、供求博弈程度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调控周期,这使得过去的行业预测经验似难复用。在连续两年剧烈调整、急速缩量之后,房地产市场如何理性面对下一步?

房地产市场持续磨底

2023年,房地产市场供需两侧的结构性调整仍在磨底——开发体量持续收缩,消费者僵持观望。
供给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自2022年一季度后由正转负,当年同比下跌10%,2023年再同比跌9.6%;投资额由2021年的14.76万亿元跌到2023年的11.09万亿元,两年累跌25%。
需求端,商品房销售规模从2021年顶峰的“双18”(销售金额18万亿元、销售面积18亿平方米,下同)跌至2023年的“双 11”。短短两年,房地产市场规模整体降幅接近四成。
二手房可真实反映市场供需力量对比。当下,多数城市二手房挂牌量都在持续上涨,而挂牌价持续走跌。尽管当下二手房“难卖”、成交周期较长,但其成交量仍超过了萎缩更剧烈的新房。诸葛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重点十城二手住宅成交约77.43 万套,同比上涨31.47%,创近五年新高。
商业地产市场过去数年亦过度开发,2023年的库存量已达历史最高点。据财新统计,至2023年末,办公楼待售面积为4854万平方米,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6.8%,办公楼库存面积和销售面积均破近年新低。
2023年以来,一线城市商业租赁市场的运营指标在逐步突破 “红线”。截至2023年末,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的空置率抵达20.4%,为近年来首次“破 2”。上海的写字楼空置率亦在2023年上升5.1个百分点至21.8%。即便是空置率过去长期保持在个位数的广州,空置率也在2022年末的7.6%几近翻番至14%,2023年末增至18.7%。

房企分化加剧

随着行业体量逐步收缩,房地产行业集中度相应上升,土地资源和销售规模均向融资能力和信用资质更强的企业集中。 2023年“千亿房企”仅剩16家,较2020年和2021年的43家大幅减少62.8%。央企保利发展(600048.SH)成为2023年销售规模最大的房企,合约销售金额4222.37亿元。而后分别是,混合所有制房企万科(000002.SZ/02202.HK),央企中国海外发展(00688.HK)、华润置地(01109.HK)和招商蛇口(001979.SZ)。 销售规模前十的民营房企仅剩碧桂园(02007.HK)和龙湖集团(00960.HK)两家。中国恒大正面临资产清盘;融创中国(01918.HK)则债务重组成功、暂获两年喘息时间;加上世茂集团(00813. HK)等几家出险房企,年度销售规模均跌出了前十。
2023年,销售规模同比保持上涨的多为国资房企,中国海外发展、华润置地和招商蛇口分别实现合约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5.1%、1.9%和0.35%。出险房企的销售规模降幅更巨,2023 年,碧桂园和融创中国全年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51.2%和50%,远超行业平均跌幅。 在销售不振和融资受限等因素影响下,2023年民营房企普遍减少甚至停止拿地。而信用资质更高、融资成本更低的国资房企,在土地市场独领风骚。百强房企中,央企的拿地金额比例为57.8%,地方国资22.3%,合计超八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拿地比例为9.2%,民营房企集体拿地金额占比仅为10.7%。 不过民营房企的缺席,使得全国土地市场的推出量及成交量大不如前,同比缩量近两成。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3年全国300个城市推出和成交的土地规划建面分别同比下降20.7%和 20.6%,土地出让金同比降低16%。

政策如何托底

自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以来,中央持续释放稳定市场的托底政策,比如陆续出台包括“三支箭”“金融16条”“三个不低于” 等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需求的政策,以及部分结构性融资支持性工具。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房企持续处于流动性困难,尤其民营房企融资更为困难。 近两年,房地产行业的融资体量几近腰斩,其中房企非银融资规模的下跌更为剧烈。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房企来自国内贷款的资金规模同比跌幅10.3%。中指数据CREIS的统计显示,包括信用债、海外债、信托等在内的房企非银融资,2023年续降至0.72万亿元。其中,跌幅最猛的是信托融资,行业海外债融资规模亦大幅收缩。
当下市场普遍认为,房地产调控工具箱仍有工具可用,支持性政策仍有发力空间。地方政府在调整政策时仍较为谨慎、“逐步试探”,市场刺激效果难以持续。业内人士分析,未来还需从房企和地方政府两端更大力度地压水分、去泡沫,甚至“刮骨疗毒”,直到此轮行业出清结束。

房地产业数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