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与和强制减排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碳市场)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中国碳交易体系,均旨在通过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碳交易机制作为一种碳定价手段,被认为是用市场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工具。碳市场交易的标的通常为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配额,以此激励节能减排行为。
碳市场扩围
电解铝、水泥、钢铁被视为进入碳市场优先级第一梯队中的行业,主要由于这三个行业碳排放数据基础较好、均属于高耗能行业,2022年,分别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约4.5%、10%和15%。根据生态环境部“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电解铝的碳排放量约八至九成来自电耗,其测算形式相对更容易。
已纳入碳市场的发电行业直接烧煤,测算的是生产侧的直接排放,而电解铝的碳排放则主要来自生产过程中的用电。这将是碳市场扩围后的一大变化。
源自“双碳”目标
中国的碳市场早在2011年即在北京、天津等城市进行试点,最终于2021年正式开市。据2020年底的计划,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碳交易最初只纳入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上线,开盘价报48元/吨。
但目前金融机构并未被允许参与到碳市场中,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出于暂时降低风险与管理难度的考量。
目前碳市场配额成交量与每年45亿吨的总排放量相比,仍然难言亮眼。有业内人士评价,市场交易极不活跃,且2022年市场可以说是接近休眠状态。
2022年3月,国内碳市场交易启动八个月,但碳价、换手率始终偏低。对此,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碳资产的性质和权益仍需进一步定位,碳达峰的总量目标和管理方式也有待确立。
CCER重启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是一种碳抵消机制。控排企业(买方)可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卖方)购买用于抵消自身碳排放的核证量。对于买方,这一机制丰富了企业实现减排目标的方式;对于卖方,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等减排项目发展。
CCER脱身于《京都议定书》CDM(清洁发展机制),2012年在中国启动,2017年3月停止签发,2024年初重启。
目前,CCER主要来自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4个领域——也就是当前这一市场中的卖方。
海外市场情况
欧盟于2023年5月公布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它也正式成为全球首个征收“碳关税”的经济体。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处于价值链下游,此举也被认为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贸易负担。
对中国而言,欧盟是第二大出口目的地。欧盟引入CBAM,势必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中国该如何应对?
但是欧盟碳价的实施也对德国本地行业的出口和下游产品竞争力都产生了影响。欧洲业内人士称,欧盟推行碳价引发的第一个争议点在于出口问题,比如德国以其向世界出口大量商品而自豪,碳价对德国钢铁、水泥的出口贸易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除了碳关税与碳定价,其他国家在减排上也可以给予中国借鉴与技术上的交流。例如,加拿大气候变化大使凯瑟琳·斯图尔介绍,加拿大在减少甲烷排放、碳市场定价以及碳排放交易体系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true
flexible
1
【数据深阅读】碳市场曲折寻路 3月扩围新增三大行业
https://file.caixin.com/static/mh5/images/prologo.jpg
https://deepview.caixin.com/event/EVENT.000000155.html
https://file.caixin.com/static/mh5/images/prologo.jpg
【数据深阅读】碳市场曲折寻路 3月扩围新增三大行业
2025年3月2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