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门口一度排起顾客长龙的“新茶饮”,也就是中式奶茶店,一度受资本追捧而估值高企。但随着整体消费投资降温,这个细分赛道在2022年后也显著趋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奈雪的茶(02150.HK)是板块惟一上市公司,直到2024年3月24日,茶百道通过港交所聆讯跻身其中。 2023年以来,有多家茶饮品牌开启上市进程,“排队”的企业有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它们的IPO均瞄准中国香港市场。 纵观行业发展趋势,加盟与下沉成为连锁茶饮品牌的主要扩张策略。上述四家准备上市的茶饮品牌,做的都是面向加盟商的原材料售卖生意。古茗在招股书中称,截至2022年底,加盟店占中国现制茶饮连锁店总数的91.8%。喜茶于2022年开放加盟。奈雪的茶也在2023年7月开放加盟,在中期财报会上,公司CFO申昊表示“低线城市将成为合伙门店的主要市场。” 但从二级市场对奈雪的茶和茶百道先后上市的反应来看,加盟式奶茶店的模式并没有那么受欢迎。

茶百道

2023年8月15日,成立于四川的茶饮品牌茶百道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上市前两轮融资合计募资9.7亿元,投后估值约175亿元。3月24日,茶百道发布聆讯后资料集,意味着它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成为继奈雪的茶( 02150.HK )后第二家在港股上市的奶茶公司。 但加盟制奶茶的模式未获港股认可。2024年4月23日,加盟茶饮品牌茶百道( 02555.HK )上市首日破发,开盘价15.74港元/股,盘中一度跌超37%
茶百道主要采取加盟模式经营。截至2023年8月8日,茶百道在全国共有7117家门店,其中仅6家直营。 更新后的招股资料显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23年零售额计,茶百道在中国现制茶饮店市场中排名第三,市场份额达到6.8%。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茶百道在中国共有7927家门店,遍布全国31个省市,实现中国所有省份及各线级城市的全覆盖。2023年,茶百道门店的总零售额达到约169亿元。

沪上阿姨

2024年2月14日,沪上阿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成立于2013年的沪上阿姨主要售卖13-20元的现制茶饮,和古茗、茶百道位于同一价格带。截至2023年9月30日,沪上阿姨已开出7297家门店。据灼识咨询,按照截至2023年9月30日九个月的门店数与GMV计算,沪上阿姨在中国现制茶饮店市场中排名第四。
沪上阿姨的商业模式与茶百道、古茗类似,向加盟商售卖设备及原材料,并收取服务费。沪上阿姨有99.3%的门店为加盟店,截至2023年9月30日,沪上阿姨共有4284名加盟商,其中32.3%的加盟商开设一间或以上门店。同期新开的门店中,有47.3%的门店由老加盟商开设,公司向加盟商销售货物的收入占总收入近八成,加盟服务收入占16.4%。

蜜雪冰城

蜜雪冰城曾于2022年9月冲刺A股IPO,在2023年全面注册制落地之下,存量主板IPO平移至沪深交所受理,蜜雪冰城却并未如期进行平移申报,A股上市进程不了了之,蜜雪冰城转战港交所,和古茗同日(2024年1月2日)递表。
成立26年的蜜雪冰城主打现制低价茶饮,至2023年9月底已有3.6万家门店,位列行业第一,过半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下沉市场。 它的商业模式主要为向加盟商售卖原材料,通过自有或三方物流仓储发送至各地门店。截至2023年9月30日前九个月,商品销售收入占其总营收超过九成,设备销售、加盟相关服务收入分别占3.9%、1.8%。

古茗

现制饮品公司古茗于1月2日递表港交所,高盛和瑞银集团为其联席保荐人。这个起家于浙江小镇、客单价在10—18元的茶饮品牌,凭借加盟模式在全国开出9000多家门店,门店数仅次于蜜雪冰城,位列行业第二。
新茶饮企业一度受资本追捧估值高企,后随着整体消费投资放缓,在2022年后显著趋冷。一名投资人曾在2022年3月告诉财新,古茗当时的新一轮估值一度达到400—450亿元。但根据古茗招股书,古茗上市前仅2020年融资一次。2022年并未融资。

喜茶

一名喜茶的投资人认为,喜茶品牌溢价的一大体现就是价格引领能力,即能推动行业提价或降价。 喜茶最初的经营方式为直营,并于2022年底开启加盟机制。据其2024年发布的年报,目前在全球有超3200家门店。据品牌发布的《2023年度报告》,2023年喜茶新开出超2300家加盟店,有65%的加盟商开出2家及以上的门店。 目前喜茶并未有上市计划,近期它否认了市场上对它准备赴港上市的传闻。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喜茶定价过高。“喜茶以前的定价给对手留太多空间了。”一家产业基金的消费投资人告诉财新记者,古茗、茶百道等杀到一线城市,这些价位处于10-20元区间的品牌也开始使用鲜奶、鲜果,对喜茶等形成了很大竞争。

奈雪的茶

奈雪的茶早在2021年便成功登陆港股,但疫情期间盈利受到较大影响,2022年甚至出现半年销售额几近腰斩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奈雪的茶上市首日亦破发,当日跌13.54%,此后股价在震荡中下跌。如今其总市值仅有39.96亿港元,相比上市前340亿港元的估值蒸发近90%。

更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