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业面数据来看,2023汽车业继续蓬勃发展。据中汽协统计,今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0.8%,达2693.8万辆,预计全年销量有望达到3000万辆。不过超预期增长应归功于出口拉动。国内竞争白热化,价格战贯穿全年,车企牺牲利润换销量。 行业正在向智能电动化转型,大部分车企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跨过盈亏平衡点。业内普遍预计,到2025年或2026年,汽车市场企业竞争格局将逐步明朗,这意味着2024年异常关键。不能胜出的车企很可能面临被淘汰或被整合的命运。

新能源车企背水一战

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动力来自新能源产品。2020年至2022年,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到2023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三成,正在朝着50%迈进。随着国家补贴正式退出,特斯拉(NASDAQ:TSLA)和比亚迪(600104.SH)两家跨过盈亏平衡点的企业开始掌控市场定价权,打响淘汰赛。战火蔓延至燃油车。
车企新能源汽车业务在单车规模和整体规模上均需取得突破。目前特斯拉最赚钱,主销车型Model3和ModelY两款出自同一个平台,零部件可大比例共享。理想汽车(NASDAQ:LI)在售车型共有三款,月销量已突破4万辆,2023年12月有望超过5万辆。比亚迪车型众多,无论是单车销量还是整体规模都渐入佳境。 受市场总体规模天花板约束,淘汰在所难免。理想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想认为,特斯拉、比亚迪和华为已锁定出线资格。其他有志于占据主流的企业要争夺剩下的极少量名额,时间窗口只有2024年和2025年两年。

智能化竞争火药味弥漫

2023年底,华为和小米(01810.HK)这对手机领域的“冤家”在汽车业重逢,预示智能化将在2024年开创行业新格局。 造车新势力率先应战。理想汽车重金招兵买马,投向智能驾驶。2023年12月23日,蔚来汽车发布旗舰车型ET9,车上会搭载诸多新技术。 并不是所有车企都有能力与华为、小米展开全面竞争,结盟选项摆在面前。华为目前形成两种新合作方式。一是今年11月成立的“鸿蒙智行”生态技术联盟,目前成员有赛力斯(601127.SH)、奇瑞汽车、江淮汽车(600418.SH)和北汽蓝谷(600733.SH)四家车企,已经确定的两个品牌是“问界”和“智界”。车企如果不愿意现在就缴械沦为“代工厂”,还可以加入华为计划组建的智能部件公司。 然而合作结盟只能减少企业投入,并不能保证谁可以在残酷的淘汰赛中留到最后,车企还需要找到差异点。
智能电动化转型也势必导致产业链破坏性重构。车企和供应商的关系要重新适应,要么车企全栈自研,一级零部件企业让渡权限,要么强势零部件企业主导,车企全盘接收。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比整车企业更加剧烈。
宁德时代(300750.SZ)成立于2011年12月,只用了短短六年时间,就夺取了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冠军,并保持至今。公司野心不止于此,今年11月称正在开发滑板底盘,将在2024年三季度量产。智能化同样蕴藏着供应链机会。除了华为,地平线、禾赛科技等中企均积极投入其中。

出口格局新变化

2023 年,汽车出口变成国内激烈“内卷”市场的逃生口,整体出口量远超预期。部分车企依靠海外业务实现逆袭。2023年前11个月,上汽集团出口及海外基地销量超过100万辆。奇瑞汽车的海外市场销量排第二,同期销量为83.7万辆,在总销量中占比达一半。
2024年,国内市场竞争压力有增无减,汽车出口被寄予更大期待。不过业内提醒,地缘政治与经济因素交织,车企不宜盲目乐观。2023年对俄汽车出口猛增存在偶然因素,且俄罗斯市场已化身“红海”。 对于欧美汽车市场的政策限制,中国车企打算用本土生产化解贸易冲突。此外,泰国有机会成为中国车企“出海”中转站。2022年以来,中国车企正涌入泰国。

行业数据参考(点击图片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