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将至,在10月房地产销售重现萎靡、对房地产风险可能再度蔓延的担忧之下,近期监管层和各家大行对于金融支持房企的表态进一步加码;同时,11月楼市继续低迷,多地取消土地限价,而取消限价后的首轮土拍显示,市场分化,且整体并未回暖,高溢价拿地的房企以国企为主

“三个不低于”是趋势性信号

据财新向多家大行人士了解,上述座谈会提出了“三个不低于”,即各家银行自身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业平均房地产贷款增速,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增速,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增速。会议还提出,拟修改开发贷、经营性物业贷、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
从房地产业内更重视的全国新开工面积数据看,2023年全年商品住宅新开工预计约6.7亿平方米,2022年约8.8亿平方米,2021年约14.6亿平方米,对比2019年新开工16.7亿平方米、2020年16.4亿平方米的高点,2023年的数据比高峰缩水近60%。
银行业受访人士的普遍反馈是,目前“三个不低于”并未有正式文件或者相关细则下发,更多是一个趋势性的信号,表达了监管当局希望银行业朝这方面去努力的态度,但具体如何落实,仍是问号。

房企如何度过年末难关?

2023年10月底到11月初,行业公认的“好孩子”万科(000002.SZ)快速遭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风波,由境外债蔓延至境内债市、再引发流动性挤兑,整个房地产行业再度鸣起警报。
房地产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来源——房地产销售回款仍是房企自有资金的主要来源。但问题在于当下行业存在“剪刀差”压力:一方面,2019年以来拿地并开工销售项目陆续在这两年进入保交付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同期房地产销售却量价齐跌,这个“剪刀差”客观存在,短期内需要融资性现金流弥补,如果管理不当,便会爆发危机。
2023年四季度(截至11月21日),房地产信用债净融资额流出604.3亿元,债务偿还压力仍较大;股权融资方面,2022年底以来申请股权融资的企业近30家,通过证监会注册或备案的不到10家。
看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央行牵头金监总局、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提出“三个不低于”等一系列政策方向。在房地产资金危机暴露后的过去两年多来,金融监管高层已多次对房地产信贷发声纠偏。但这次年关将近,相关政策能否落地仍待观察。

11月楼市仍低迷 多地取消土地限价

从11月的房地产市场情况来看,11月如市场预期,地产保持下行走势,供应放量并未带动成交回升,取而代之的是整体热度进一步回落。
楼市仍然处于下行通道中。头部房企的销售额也在大幅下降,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的业绩表现相对突出。如绿城中国、招商蛇口、建发房产、绿地控股、中国铁建、越秀地产、卓越集团等11月均实现了单月业绩环比增长。
为扭转土地市场颓势,多个城市宣布,土拍规则恢复至过去的“价高者得”。据市场机构中指研究院统计,截至11月底,在自然资源部重点关注的22个热点城市中,已有成都、合肥、济南、重庆、厦门、长沙、南京、福州、武汉、苏州、青岛、无锡、天津、长春、杭州、沈阳、郑州、广州等18个城市取消了土地限价。
从当前各地取消限价后的土拍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高溢价地块由地方国企甚至民企获得。在中指研究院统计的20宗溢价率超过15%的高价地块中,5宗由央企拿下;9宗由地方国企拿下,6宗由民企拿下。多名投拓人士称,高溢价地块背后仍然暗藏企业间的合作,竞争并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