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技术迭代迅速,周期深度起落。随着产业链急速降温,光伏业进入均价“1元时代”, 产能出清已经开始。

价格战打响

当前,中国光伏产能占全球八成以上,供应也比全球需求多出2倍有余。已公告截至 2023 年底的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都在向太瓦级(1000吉瓦)进军,较2022年底翻番;而同期全球新增装机量最多不过 400—500 吉瓦(GW)。
△ 点击这里或访问s.ccxe.com.cn/data/pv,进入数据库查询行业指标。
中国光伏组件合约价格正式跌破1元/瓦行业成本基准线。 当下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上游硅料盈利,中游硅片微利、 电池组件则全线亏损,终端产品组件的成本账已毫厘必争。 “1元/瓦的价格,全产业都难以盈利。”中国光伏龙头公司隆基绿能(601012.SH)的创始人李振国说。
光伏产能过剩拖累龙头公司股价过山车。2021年“光伏茅”隆基的总市值上冲 5000 亿元,到现下又缩水至1800亿元。

局中人如何进退?

在一个开始“内卷”的市场,老玩家为维持优势,只得逆周期扩张,往上下游打通产线,以更大的规模优势巩固竞争壁垒。然而历史教训表明:在外部需求周期超预期调整时,供给端扩张过快最终会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甚至破产清算。 2023年以来,隆基组件出货量已落后于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688599.SH),从第一落至第三;在最具优势的硅片环节,也面临TCL中环(002129. SZ)的激烈竞争。 隆基李振国认为,无论“一体化”或“专业化”,关键是企业是否掌握核心竞争力,“否则(扩产)都会成为累赘”。
一体化龙头协鑫科技(03800.HK)助理副总裁宋昊对财新称,新进入者当前阶段更加艰难。头部企业占据了自有生态位,如果倒下,基本是技术变革或经营失误,但因体量 够大,容错空间也够大;而新进入者想要分羹,只有实现差异化或拿到资本支持,但这二者难度都不小。

隆基押注BC路线

光伏晶硅电池由P型与N型半导体接合而成,目前呈现多条技术路线:主流技术P型 PERC电池转换效率已无太大提升空间;N型电池路线正处于快速扩产中,TOPCon电池产业升级成本低,量产速度快;N型HJT是另一条具有更高光电转换效率的电池路线,但产线投资成本较 PERC 电池翻倍,亟待降本。 今年9月,隆基高调官宣押注高转换效率的平台型技术路线——BC 电池(Back Contact,背接触电池),并预言未来五到六年,这才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且透露隆基BC电池已过爬坡调试,达到设计良率与效率目标,明年全年规划 30 吉瓦产出。 在三季度业绩会上,隆基抛出看空当前大量扩产的主流电池技术N型 TOPCon 的观点,但隆基也仍在大幅扩产TOPCon产能。隆基在BC路线上有所押注,但未来能否实现降本仍有待观察。

海外布局

欧美占全球光伏市场三成以上规模,正在扶持制造业本土化或供应链多元化,对内提供补贴、对外贸易限制,以此降低能源安全风险,地缘政治、产业政策和贸易保护上都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但面对产能过剩严重,中国光伏企业向国外市场更多“出海”迫在眉睫。
△ 点击这里或访问s.ccxe.com.cn/data/pv,进入数据库查询行业指标。
今年下半年以来,欧洲、非洲、南美等市场光伏库存均已严重积压,中国光伏释放产能的最理想市场仍是高利润、高需求的美国,但众所周知这条路的不易。 作为全球单晶硅片出货量连续九年、组件出货量连续三年均全球第一的企业,隆基的出海之路并不顺畅。在 2022 年一轮美国打击东南亚转口光伏产能的行动中,隆基被“重点关注”。过去一年,其对美国出货困难,甚至部分拉去美国的货物不得不海运拉回国内降价销售,损失惨重。 “至少极端情况出现的风险概率会大大降低。”李振国判断,当然前景也不能过于乐观,“中美在科技、产业领域仍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