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产能过剩之忧虑的光伏行业,基本面近期现两大积极信号:一是产业链价格有企稳迹象,二是逆变器出口额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速为正。 也正因此,久处寒冬的光伏板块,近期得以在低迷A股中收获不错涨幅——自2023年12月20日至2024年1月23日的近一个月内,中证光伏指数涨7.95%,跑赢同期沪深300近10个百分点。细分板块中,逆变器涨势较活跃,德业股份等均逆市录得亮眼的回弹涨幅。 但断言行业迎来基本面拐点,恐为时尚早。有市场观点认为,最近光伏的反弹更多源于此前超跌,市场行为影响可能大于基本面。真正的光伏产能出清,恐仍将是一场“持久战”。

一场“大逃杀”袭来

各类扩产在2023年内将中国的光伏供给侧推至近1000GW的产能巅峰,而全球需求侧加起来都不及这个数字的一半。 表面投融资火热、产能大扩张的光伏行业,实际已在疯狂中萌生恐惧。

光伏产能大扩张

2023年以来,在资本、企业、政府几方合力之下,热钱蜂拥进入,已公告的截至2023年底的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产能,都在迅速地向太瓦级——1000GW迈进,较2022年底翻番。 供需的天平发生变化,产业链上硅料、硅片的价格也迅速走低。
视频推荐:通威刘汉元谈光伏产能——过剩才是常态,市场要理解行业客观规律。

龙头挤死新入者

在2023年8月15日的投资者说明会上,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的晶科能源(688223.SH)宣称将专注于山西大基地的投资,计划用两年时间、分四期投建56GW(吉瓦,单位为10亿瓦)战略性产能。这是目前已公布的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太阳能超级工厂,包含硅片、电池、组件全链产能,也是行业最大的N型下一代电池技术生产基地,总耗资约达560亿元之巨。
2023年上半年财报就能看到龙头企业对新入局者的挤压——晶科能源、隆基绿能(601012.SH)、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688599.SH)、阿特斯(688472.SH)等前五大光伏组件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速在40%—325%,组件出货量增速也在35%—70%,在增长低迷的A股公司中堪称独秀。

“一体化”扩张趋势

据财新统计,在面向终端市场的组件环节,仅仅上述前五大龙头企业到2023年底的产能规划就达到465GW,较2022年底增长54%;合计出货量目标则在310—325GW——实际上,这个量级的出货已可满足全球大部分需求。 而五家组件龙头之外,硅料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与协鑫科技(03800.HK)、硅片龙头TCL中环(002129.SZ)等,也都在向“一体化”迈进的大幅扩产之列。
比如2023年,通威股份计划将组件产能提升4.7倍至80GW,与电池的一体化率从20%提高到80%;而隆基绿能则将电池产能提升1.2倍至110GW,与硅片的一体化率从37.6%提高到58%。

消化产能靠出口

综合多家机构及专业人士的测算,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量预计在350—400GW;考虑流通环节因素,乐观估计最大终端组件消耗量也就在400—500GW。 “走出去”给消化产能找出路是中企持续探索的方向。目前全球每10片组件中有8片产自中国。中国在硅料、硅片、电池、组件每个环节的产能、产量占比都在全球80%左右,硅片环节占比甚至达到惊人的97%。 中国光伏组件超过一半用于出口。除了欧美市场,中东的沙特、阿联酋、阿曼,南美的巴西、智利、秘鲁,以及非洲的南非,中国光伏出口都在快速上量。但无论哪个市场,都在被众多中国企业快速“卷”至饱和。
不过2023年下半年市场注意到,产能过剩的战火已从国内烧到欧洲,价格是欧洲组件库存高企的一面镜子。 由于库存太多,当地经销商不得不低价出售。2023年底,一些光伏组件制造商为了完成年内出货目标,也降低报价出售产品,价格被进一步牵制。当年四季度,据Infolink Consulting最新消息,截至10月26日的一周内,欧洲组件现货价格已经降至约每瓦0.11-0.145欧元(约合人民币每瓦0.85—1.12元),价格已接近国内,这中间还有装运费、港口费和报关费等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