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业绩回顾

2023年上半年,公司短短半年的亏损额相当于2022年全年亏损额的15倍以上。

债权人提出清盘呈请

8亿“担保债”曲折兑付

2023年12月13日晚间,碧桂园公告,8亿元CDS增信保护债券——“22碧地02”被投资人回售并将于2月14日于深交所摘牌。据财新了解,兑付资金主要就来自于出售万达商管股份所得。 此前12月7日,深交所曾牵头于深圳召开“22碧地02”及信用保护凭证投资人座谈会,探讨碧桂园偿债资金筹措及风险缓释相关安排。但显然结果并不理想。

开启自救

面对如此困境,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惠妍在2023年12月的集团管理会议上表态说,“家族肯定会砸锅卖铁支持公司,公司会努力探索出一条尽快恢复正常经营的有效路径”。
2023年12月12日晚,碧桂园发布公告,结合行业和本公司实际经营需要,本公司执行董事杨惠妍女士、莫斌先生、杨子莹女士及非执行董事陈种先生主动提出降低薪酬请求。其中,杨惠妍年度薪酬由37万元人民币下调至12万元人民币,莫斌年度薪酬由300万元人民币下调至12万元人民币。
点击图片查看完整公告内容

现金流危机

2023年10月10日早间,碧桂园发布公告称,公司尚未支付一笔本金为4.7亿港元的到期款项。这可能导致相关债权人要求公司加速还款,或者采取强制行动……
短短半年前,碧桂园还“手握重金”。截至2022年末,公司账面上不受限制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282.81亿元,足以覆盖2023年到期的短债937.08亿元。据财新报道,碧桂园近期对外宣称,账面资金仅能满足“保交楼”,并没有解释公司何以迅速陷入现金流危机。
但在2023年前七个月,碧桂园的单月权益合同销售金额分别为220亿、248亿、250亿、227亿、182亿、160亿和121亿元,合计1408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2152亿元下降35%,较2021年同期下降61%。这一降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020年下半年监管部门提出“三道红线”要求后,房企融资环境收紧。2020年至2022年,碧桂园的筹资性现金流分别净流出541亿、129亿和587亿元,三年合计净流出1257亿元。
截至2023年8月15日,碧桂园尚有存续境内外公开市场债务约1020.36亿元,包括境内债199.02亿元、境外债约785.90亿元、ABS约35.44亿元。其中,155.4亿元债务将在2023年底前到期,343.06亿元将在一年内到期。

碧桂园危机梳理

2023年8月10日,碧桂园发布的巨亏业绩预告震惊了整个市场。两天后,碧桂园及旗下子公司宣布11只境内债自8月14日起停牌,宣告碧桂园进入“紧急状态”。 自7月下旬以来,市场上流言四起,称碧桂园即将债务爆雷,开启这轮房地产行业危机的下半场。7月以来,央行、证监会分别召集的两次民企、房地产企业座谈会,碧桂园都缺席了。 业绩预告发布次日,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惠妍和总裁莫斌联合署名发布致歉信。莫斌承认,碧桂园面临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当前首要任务是“竭尽全力保障公司现金流安全”。管理层称,公司“坚持不躺平”,将拼尽全力扭转困局。 多名地产人士指出,“高周转”“三、四线”的风险是老生常谈,质疑和提醒一直伴随碧桂园崛起过程。碧桂园当前困境,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因素,严重路径依赖、风险评估不足,的确值得公司高层总结教训。

股东减持股份

2023年7月19日,碧桂园服务(06098.HK)总裁李长江减持自家公司股票,套现近2825万元,引发市场联想。7月30日再发布公告称,杨惠妍将持有的6.75亿股碧桂园服务的股票捐赠给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
点击图片 查询完整公告内容
碧桂园多只境内债券停牌前成交价也跌入50元以下。不断到期的千亿存量债券是困局中需度过的第一个关卡,相关债务重组已启动,结果尚难预料。

境内公司债之一:16碧园05

财新获悉,存量逾39亿元的“16碧园05”正在展期投票的最后阶段。2023年8月25日傍晚,距离投票截止不到4小时,碧桂园将“16碧园05”展期表决延时至8月31日晚10点。
点击图片 查询碧桂园境内债详情
与过度杠杆、粉饰报表的恒大不同,碧桂园一直遵循政策要求,努力降负债、保交楼、保兑付,2022年交付住宅超过70万套,居行业之首,超过后面三家交付套数之和。2022年5月,官方曾将碧桂园纳入“示范民营房企”之列,显示对其认可。
点击图片 查询碧桂园更多经营信息